大皖新聞訊 北上遼寧大連,南下廣西桂林、云南昆明,東至江蘇連云港,西至新疆獨庫公路、青海湖……阜陽夕陽紅版“騎”遇人生隊:年齡最小的56歲、最大的80歲,平均年齡70多歲;12年來,他們騎行30多座城市,還組織過多次“紅色之旅”騎行活動。記者近日走近這支騎行隊,傾聽他們的騎行故事。
王振宇 攝
組團
年齡最大的80歲,還有夫妻檔
老人們的騎行之旅始于2012年。今年78歲的常文喜是“元老”之一。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他,退休后經朋友推薦開啟了騎行之路。“剛開始,我們幾名志同道合的老人自發在一起騎行,強身健體。”常文喜說,在騎行的過程中,除了鍛煉身體,還能欣賞到沿途的風景,“每一次騎行都感覺很開心”。
漸漸地,隨著了解他們的人越來越多,這支隊伍也從當初的幾個人擴大到現在的近60人;騎行的城市,也從阜陽慢慢延伸到江蘇連云港、陜西延安、浙江嘉興、遼寧大連、廣西桂林等地。
王振宇 攝
此外,騎行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專業”程度也越來越高。每次組織外出騎行,都會安排領隊、收隊、安全監督員,還有負責后勤保障的人員。“負責后勤保障的人員由退休的醫生、護士來擔任,大家在互相幫助中攜手前行。”常文喜說。
隊員中,年齡最小的56歲。年齡最大的已有80歲,因為年紀較大,不常參加市外的活動,經常在市內騎行。
隊里還有幾對伉儷,比如,78歲的陳國華和他72歲的老伴鈕士穎。他們被隊友譽為騎行隊的主力和典范,帶領大家每周堅持5天騎行,十年如一日。“天氣晴好時,我每天都會騎行約40公里。一路上,看美景、品美食。”陳國華說。
騎行隊里也有不少女隊員,巾幗不讓須眉。“我曾經從海南到廣東再到廣西連騎三省,體驗了‘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特感覺。”74歲的魏鳳英說。
挑戰
新疆獨庫公路、青藏高原青海湖……
對愛好騎行的人來說,新疆獨庫公路是理想的騎行地。2019年,這支夕陽紅騎行隊也做到了。
“草原、湖泊、峽谷、雅丹等大自然賦予的絕美風景,再美的文案都不及親眼所見。”70歲的劉新華是領隊,對于騎行獨庫公路記憶猶新。
當時共11位老人參加,從獨庫公路的起點即北疆獨山子出發,穿越天山山脈到達南疆庫車。
56歲的魏鳳勤是隊伍中最年輕的,她說,此次騎行整個行程是9天,其中一天遭遇了地震。當地夜晚氣溫只有0℃左右,還下起大雪。他們晚上就住在當地牧民的氈房,和衣而臥熬過了一個夜晚。
對于那次騎行,68歲的劉坤虎收隊也印象頗深。收隊在戶外活動中,基本是整個隊伍里行走能力最強的隊員,他需要按照整個團隊的行走節奏來協調自己的節奏,確保不讓任何一名隊員落后于自己。
當天,劉坤虎不僅是收隊,還要負責騎行車輛的維修。“我們在接近終點時,多名隊友的車胎被散落的鋼絲戳破。”劉坤虎說,最終導致抵達目的地的時間比原計劃晚了近4個小時。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內陸咸水湖,因景色絕美也成了很多騎行者挑戰的對象。
“繞湖騎行全程360公里,對于年輕騎行者來說相對容易一些。但對于老年人來說,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劉坤虎回憶,那次騎行共有6名隊員參加,一名高齡隊員在騎行第一天就出現了高原反應。“身體出現不適,呼吸緊促。”劉坤虎說,大家將他扶到路邊平躺休息,一個多小時后才漸漸恢復。最后,大家在相互鼓勵中完成了挑戰。
“景色真的太美了,藍藍的天空朵朵白云伸手可及,還有浩瀚無垠的湖面……”劉新華說,環青海湖的線路整體路況較好,但有個約8公里長的上坡。當時,很多同行的年輕騎手都騎上去了,他們則騎在后面,“雖然速度慢,最后還是騎上去了,欣賞到了青海湖風光。”
提醒
騎行鍛煉應根據自身情況來定
除了挑戰各類經典騎行線路外,老人們還制定了“紅色之旅”騎行路線。從瑞金到延安,從嘉興南湖紅船到遵義會議會址,再到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他們曾在多個紅色景點留下了足跡。
頭戴盔帽,戴著防風鏡,身穿騎行服……日前,記者在阜城潁河風景帶看到,老人在騎行時全副武裝。他們告訴記者,騎行的攻略十分重要,他們還有一個“安全騎行實施細則”,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就是在出行前制定詳細的線路。常文喜的手機相冊里,保存著多張圖片。記者看到,這些圖片記錄著每次出行前制定的詳細騎行路線。“出發前必須要有詳細的計劃,包括要經過哪些公路,路況、天氣情況以及每天的騎行里程數等,這些都要在出發前做到心中有數。”常文喜說。
第二步,就是做好出發前的準備工作。“比如換洗衣服、藥品、自行車維修工具,還要自備一些隨身攜帶的小物品,像防風防塵鏡可以防止騎行時沙子等異物入眼,盔帽是為了防曬以及摔倒時保護頭部。”有著豐富騎行經驗的67歲蔣祥國說。
第三步,就是騎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一定要服從統一安排,保障人員各司其職,騎行隊員負責好自身的安全。
那么,老人都適合騎行嗎?對此,老隊員蔣祥國說,騎行鍛煉因人而異,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曉汪 (圖片除單獨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