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22日,阜陽市農業科學院科研種植基地的小麥新品種“阜航麥1號”進入成熟收割期,金燦燦的麥穗預示著今年收成不錯。“這些小麥的種子曾太空遨游15天,返回地面后從眾多小麥穗系中鑒定出一個優異品系,定名為‘阜航麥1號’。”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發中心主任馮家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塊種植基地是屬于稀播收成不錯。
從試種15畝到種植350畝
據介紹,“阜航麥1號”是安徽省首個利用航天誘變技術自主育成的小麥新品種。具有矮稈、大穗、抗病性好、豐產性突出等優點。
5月22日,記者來到位于阜陽市潁泉區,該市農業科學院科研種植基地就在阜陽農校附近。記者看到這里“阜航麥1號”已經成熟,收割機開進田里開始收割。
“這塊種植基地有10多畝,今年是屬于稀播,麥穗比較大,收成不錯。”馮家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由于是用機械收割,一小時左右就收割完成了,由于沒有進行測產,目前,畝產還不好說。
“今年我家種植的全都是阜航麥1號,面積有350畝,現在是滿眼金黃,豐收在望。”阜陽市潁泉區伍明鎮種糧大戶姜姜從連告訴記者,兩年前,他試種了15畝,結果收成還真不錯。
“整個生長周期里,麥苗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抗病性很不錯,畝產大約在1350斤,遠超我種過的其他品種。”姜從連說。
“天選麥種”曾太空遨游15天
阜航麥1號,從何而來?2013年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阜陽市達成合作,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將100克自主培育的省審小麥品種阜麥8號種子經由神舟十號飛船搭載送入太空,進行長達15天的太空遨游,就此開始了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小麥航天育種事業。
2013年6月,種子返回地面后,被送到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在阜陽市農業科學院科研種植基地等地方,經過數年的選育、試驗工作,2016年6月,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從眾多小麥穗系中鑒定出一個優異品系,定名為阜航麥1號。
2021年1月,阜航麥1號正式獲得安徽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證書,成為安徽省首個利用航天誘變技術自主育成的小麥新品種。
“2023年秋種,阜航麥1號在安徽、河南、江蘇累計推廣面積達40萬畝,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加強對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更好促進小麥豐收。”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發中心主任馮家春說,他們基地今年就種了10多畝。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徐剛 攝影報道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