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賡續紅色血脈,勇擔時代使命。六安市深挖紅色資源“富礦”,聚力放大紅色“效應”。5月20日下午,六安市第四屆“紅色記憶·我有傳家寶”賽寶大會暨頒獎典禮在該市文化館正式拉開帷幕。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本季賽寶大會前期“尋寶”歷經數月,探尋腳步遍及六安四縣三區,吸引了廣大市民廣泛參與,通過層層篩選,12件紅色“傳家寶”脫穎而出。
“我的紅色傳家寶,告訴我人生的模樣;我的紅色傳家寶,書寫著初心的力量……”在一曲原創歌曲《紅色傳家寶》中,賽寶大會正式開啟。
一首報國詩、一份紀念章;一件軍大衣、一張證明書……舞臺上,一件件紅色“傳家寶”相繼亮相,他們是革命理想的反映,也是良好家風的傳承,更是時代價值的寫照。大會上,12位持寶人依次登場,深情講述“傳家寶”背后的故事,讓在場的觀眾和觀看直播的網友們從斑駁的歷史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體會家風傳承中的奮斗精神。一個個溫暖感人的紅色故事,傳遞了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報效國家,為了民族解放,以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無畏流血犧牲。一件掛滿勛章的軍服既是榮耀,也是艱苦卓絕斗爭的見證,第一代紅色“聽風者”、百歲老人胡正先的軍服一亮相,就引發全場觀眾的掌聲。
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勛章、二級解放勛章……胡正先老人在沒有硝煙的電波戰場上馳騁半生,立下赫赫戰功。 歲月如潮歌如夢,百年彈指一揮間,掛滿勛章的軍服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對國家、對民族的無畏擔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六安紅色文化稟賦厚重,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作為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六安市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靜靜地訴說著這塊紅色土地曾經的崢嶸歲月,也指引著今天人們不斷前行的方向。
“鼓輪破巨浪,風送夕陽歸。明晨云霧散,昂首看朝暉。國事艱難日,英雄奮起時。光陰如逝水,覺醒不宜遲。”一首報國詩在舞臺上響起,它飽含著許繼慎憂國憂民、奮起報國的遠大志向。
許繼慎,六安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杰出將領,軍事家,先后參加黃埔軍校兩次東征,并歷任工農紅軍葉挺獨立團隊長、營長和團參謀長,取得多次戰事大捷。這首報國詩作為紅色傳家寶代代相傳,讓后人牢記革命歷史、繼承先烈遺志,激勵我們用信仰之光來照亮前行的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力奮斗。
一項宏大的水利工程孕育出了偉大的淠史杭精神,賽寶大會上,一件特殊的藍色軍大衣將觀眾帶進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艱苦歲月。
“這件大衣是蔣萬茂老人參加淠史杭建設時穿著的,是1950年在大連海軍學校時發的軍服。”持寶人蔣常虹深情講述大衣的來歷。
當年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嚴峻時期,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十分匱乏、技術非常落后,一切從零開始。但英勇的皖西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
風吹日曬,滄桑幾許,這件大衣陪伴蔣萬茂度過半個多世紀。無論是在水泥廠的寒冬,還是在龍河口水庫值班,再到橫排頭巡堤查險的夜晚,蔣萬茂的身邊總有這么一件大衣,在戶外的時候是衣裳,回到值班室又是被子。
英勇的皖西人民舍小家顧大家,講奉獻拼干勁,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英雄們,他們用汗水、淚水甚至生命,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鑄就了“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淠史杭精神。
最終,通過現場觀眾打分和評委打分,藏品《賀龍簽署的革命軍人優待證明書》《掛滿勛章的軍服》脫穎而出,獲得“紅色記憶·我有傳家寶”第四屆賽寶大會一等獎。
六安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為高質量推進實施六安“兩源兩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該市創新打造“紅色記憶·我有傳家寶”系列主題活動。活動以六安市紅色歷史文化為背景,結合優良家風傳承,紅色故事傳播,通過抖音作品創作征集、“曬寶”大會等方式,展現了家庭的紅色傳承和愛國主義情懷,目前活動已成功舉辦三屆。下一步,該市將以“紅色傳家寶”系列活動為契機,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擼起袖子加油干,為走出六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路而不懈奮斗。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