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今年3月,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成功入選。該遺址已經歷了3次發掘,發現了時間跨度近4000年的連續文化堆積,對于探究該地區以及整個長江下游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具有重要價值。今年3月底,磨盤山遺址第4次考古發掘正式工作啟動。5月13日,大皖新聞記者探訪發掘現場。
磨盤山遺址第4次考古發掘現場
連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
今年3月22日,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吸引了更多的矚目。
磨盤山遺址于20世紀70年代因開掘新郎川河而發現,現存遺址分為東西兩塊,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2015年、2016年和202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南京大學開展了3次發掘,發掘面積共1640平方米,出土可修復遺物4000余件,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時期的連續文化堆積,時間跨度近4000年。
延續時間長、譜系完整的磨盤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少有的連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對于探究該地區以及整個長江下游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青銅時代的中原化進程,認識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在皖南地區的演進方式具有重要價值。該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還可成為探討崧澤文化圈和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參考。
現場正在對兩個探方進行發掘
今年3月底,磨盤山遺址第4次考古發掘正式啟動。一個多月過去了,現場發掘情況如何?5月13日,大皖新聞記者趕赴磨盤山遺址發掘現場探訪。
經歷了前兩天的雨水,天氣恢復晴朗,磨盤山遺址的發掘工作恢復進行。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兩個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探方里進行細致的發掘。“土層要一點點來挖。”現場考古人員介紹,前段時間雨水較多,發掘工作進展的并不快,今年目前發掘的兩個探方中,近現代的土層較厚,一直在進行逐步發掘,目前已經開始發掘商周時期的土層。
“那里應該是一個商周時期的灰坑。”考古人員指著一個探方中一處土質明顯松軟點告訴記者,灰坑就是古人傾倒垃圾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包含物會更為豐富。記者注意到,這處灰坑旁放置著兩塊陶器殘片,據介紹,可能是商周時期缸的殘片。
現場考古人員介紹,在今年已發掘出來的陶片,發現了有明顯花紋的陶片,據判斷,可能是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
磨盤山遺址發現的疑似商周時期印紋硬陶片
當地已開展磨盤山遺址公園保護性規劃編制工作
據了解,今年國家文物局批復的磨盤山遺址發掘面積為600平方米。磨盤山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趙東升曾表示,2024年磨盤山遺址的相關工作主要包括對已經發掘的資料盡快進行整理、研究;考古補充發掘工作;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對遺址、文物進行修復展示利用,惠及更多人。
據介紹,磨盤山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現了郎溪文化遺產領域零的突破,當地計劃利用這一契機,深入做好保護利用工作。郎溪縣已經開展磨盤山遺址公園保護性規劃的編制工作,將按先省級后國家級的標準進行規劃編制,同時對磨盤山遺址沿線及周邊環境進行提升,計劃將磨盤山遺址打造為展示郎溪地方文化的靚麗名片和研學旅游基地。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