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12日,“2024年華東地區網絡安全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工業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網絡安全》雜志社主辦,南京大學、安徽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冶金工業數字孿生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來自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30余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共同就網絡安全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和發展態勢進行探討。
安徽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魏先文教授
安徽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魏先文教授表示,安徽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七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擴大開放辦學,希望與各位專家學者交流思想、共同進步。
南京大學軟件學院院長仲盛教授致歡迎辭表示,本次研討會的舉辦為華東地區網絡安全界提供一個共同交流、深入研討的平臺,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能夠分享智慧,建立持續的交流與合作,為網絡安全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信息網絡安全》主編關非表示,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旨在探討網絡安全領域的前沿技術、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為學術界、產業界深入了解網絡安全領域的最新進展提供服務,推動網絡安全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學術研究,共同應對網絡安全領域面臨的挑戰。
隨著網絡數據流量爆炸性增長,互聯網的加密數據逐年上升,如何檢測出未知惡意威脅的網絡公害流量,已成為世界級難題,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熊剛研究員就“加密流量中網絡公害檢測與行為識別、處置研究”主題,與大家共同探索如何通過大規模網絡測量與多源多維深度融合分析滿足網絡取證溯源方面的安全需求。
邊緣側算力可以為感知數據就近提供模型訓練服務,滿足低時延、高帶寬、高安全等需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宏力教授對邊緣側模型訓練所面臨的需求與挑戰,如模型“大”、設備“小”、數據“雜”等進行分析,提出通過網絡方法提高邊緣環境下模型訓練的性能,帶動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嵌合運用。
現階段,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真實世界中各類系統和設備。然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又為復雜的軟硬件系統引入了全新的攻擊面,對此,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張源教授作了題為“開放環境下智能系統的安全測評”的主題演講,從如何開展面向智能系統的安全性建模、安全性測試等進行分享。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為促進數據要素安全流通提供了可靠的解決方案,然而,中心化存儲也為分布式數字身份帶來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威脅。北京理工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蓋珂珂教授圍繞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數字身份和隱私保護等問題,從高效及可擴展性的方法和應用進行討論。
在數字化轉型階段,著力構建與其相適應的網絡安全體系,創新網絡安全防控技術,強化網絡安全運營真正落地至關重要。北京蘭云科技有限公司張馥育總監從運營集中化、告警多維化及分析能力平臺化等多個方面,分享蘭云科技在綜合網絡安全運營與高速公路客戶一起實踐的經驗與感悟。
數據價值在于人的使用,網絡防護可防住外來人員對數據的獲取,對內部人員無能為力。恒輝信達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達剛指出:只有通過剛性的技術手段,合理管控內部人員與數據之間復雜的關聯關系,才能在獲取數據價值的同時保證數據安全,實現數據價值不被盜用的目標。
本次研討會還設置了圓桌討論環節。上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與合規”論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光杰教授主持,東南大學董愷副教授、安徽工業大學劉恒教授、合肥工業大學刁云峰講師、浙江大學韓蒙研究員、同濟大學汪鐳教授分別從 AIGC大模型與傳統模型在安全合規問題中存在的共性與差異、 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安全風險及應對、如何消除AIGC大模型使用過程中產生的隱私泄露等問題、如何應對AIGC時代下自動駕駛等實際應用中面臨的安全問題、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與合規需按層次考慮以保護國家信息安全等方面進行對話,以共同推動AIGC行業發展。
下午的討論圍繞“數據要素流通的安全挑戰與對策”展開,由東南大學陳立全教授主持,上海大學王潮教授、鄭州大學劉煒教授、山東大學唐朋副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研究院孫建國教授、合肥工業大學李萌副研究員分別從對數據安全進行全方位管理、防止設備使用過程中對產生的數據造成跨境風險,從法律和技術層面對數據流通進行保護,從數據隱私性、完整性等方面保護數據安全,對有價值的數據進行全周期保護以產生更大的效用,在具體使用場景下對數據使用開展保護等角度對數據安全流通面臨的隱私保護及安全合規問題進行討論,研討會還就數據跨境流通、下一個數據安全熱點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