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23日,谷雨后四天,正是太平猴魁的采茶期,大皖新聞記者前往太平猴魁的核心產(chǎn)區(qū)——黃山市黃山區(qū)新明鄉(xiāng)猴坑村。
猴坑村茶園航拍
天然優(yōu)勢出好茶
從黃山區(qū)縣城駛向猴坑村的茶園,要在入村后換乘村里統(tǒng)一的面包車,面包車是免費的,只有八輛,每日在換乘點與茶園間往返,帶著慕名而來的茶商和游客入猴坑淘寶。之所以要統(tǒng)一換乘,是因為這是條通向猴魁的單行山道,大部分路段不具備會車的條件,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本村司機才能駕馭這條山路。
猴坑村位于太平湖上游,海拔700余米,森林覆蓋率超過90%,山嶺縱橫,坑峪幽深,“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茶園大多分布在坐南朝北,半陰半陽山坡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氣候條件,孕育出獨具蘭香的太平猴魁。
“我們好的茶葉是小氣候的,一邊是竹林,一邊是闊葉林,還有一點是日照低于40%,光照少。”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綠茶制作技藝(太平猴魁)代表性傳承人、猴坑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方繼凡向記者介紹。“還有我們的土壤是變質(zhì)頁巖風化的烏沙土,它不要施肥的,礦物質(zhì)含量比較高,有利于茶樹的生長。”
在安徽省內(nèi)的名優(yōu)綠茶中,太平猴魁是采摘最晚的一種,因為猴坑內(nèi)溫度偏低,發(fā)芽也偏晚,每年的采摘期在谷雨前后,大概20天。
茶農(nóng)采摘歸來
“今年我們是13號開園,大面積的開采是16號,逐漸地到月底結(jié)束。”方繼凡介紹,“所以猴魁是沒有明前茶的,沒有明前猴魁這個概念。”
200年樹齡猴魁王
每年開園儀式必不可少的流程是祭祀茶王樹。茶王樹指的是位于猴坑村中的一棵歷史悠久的茶樹,約有200年樹齡,屬柿大茶品種,樹姿半開展,節(jié)間較短,葉色深綠,持嫩性強,具“兩刀一槍三尖平”特性,2004年猴坑公司采其葉制成太平猴魁,送中國(蕪湖)國際茶博會參賽,首次問鼎“茶王”,于是更名為“猴魁王”。
探訪采摘加工全流程
“兩葉抱一芽”是太平猴魁獨有的外形特征,一芽兩葉高度齊平,俗稱“兩刀一槍三尖平”,茶農(nóng)采摘的是茶樹枝上的一芽三四葉,制茶時最后保留上好的一芽兩葉,俗稱“尖頭”。制作好的茶葉平扁挺直,魁偉重實,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
工人正在對采摘的茶葉進行撿摘
太平猴魁,是烘青綠茶之尖茶魁首,也是中國綠茶系中唯一的一款以葉大為美的茶,2004年太平猴魁在國際茶博會上獲“綠茶茶王”稱號。走進全手工的制茶加工室,記者見證了茶葉從撿摘、攤青、殺青、捏尖、整形到炭火烘焙的過程。
制茶工人手工捏尖
其中,捏尖、整形是手工猴魁的獨特的加工步驟。工人將猴魁的一芽兩葉用手捏成一條,力度適中,既不能破壞猴魁的茶汁,又要保證其條條緊鎖,不會散開。整形是將殺青葉一片一片理平后,用雙層網(wǎng)夾壓住,茶葉不互相彎曲,折疊,黏靠,用滾筒輕輕滾壓定型。這兩步也是使猴魁扁平挺直、“不散不翹不卷邊”的關(guān)鍵。
太平猴魁沖泡后不像毛峰那樣飄逸,根根分明的直立在高玻璃杯中,在市場上被稱為“穿格子衣服的高富帥”。
方繼凡說:“俗話叫好茶不怕開水燙,我們一般用8、90度的水沖泡,但如果是極品的太平猴魁,用100度的水泡出來茶更好喝。”探訪過制茶室,記者嘗到了剛剛上市的太平猴魁。
“開水沖下去一第一泡,加1/3杯的水,叫潤茶,潤一潤以后再慢慢聞,漸漸地就吐出了蘭花幽香。”方繼凡一邊演示一邊告訴記者,“一泡是聞香,它顏色變得慢,看一下水質(zhì)清澈透明,但是并不會沒有味道,二泡、三泡、四泡…越喝越好喝。”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除了太平猴魁,安徽的名茶還有很多。安徽工匠、安徽省茶葉技能大師工作室首席專家仇傳慧介紹說:“大家所熟知的安徽名茶還有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等等,我們安徽一共有55個產(chǎn)茶縣,這個數(shù)據(jù)每年可能略有變動,但是大體上是分為皖南和皖西兩個大板塊。皖南除了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還有一些相對小眾一點的,比如說松蘿、滴水香等等,皖西片區(qū)大家最熟知的應該就是六安瓜片,同時還有霍山黃芽等等。”
安徽的不少名茶也有著其獨有的標簽,比如六安瓜片,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葉子組成,制作周期較長,有三次拉火,做好的瓜片表面會帶上一些白霜,這也是瓜片的特色。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仇傳慧說:“我們茶葉不僅僅是一個農(nóng)副產(chǎn)品,現(xiàn)在包括猴坑在內(nèi)的很多區(qū)縣茶旅融合也做得非常好的,除了茶葉加工制作,咱們安徽這些茶園非常的美,山高林密小水流,像猴坑毗鄰太平湖,有美景也有美食,可以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前來旅游放松。”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