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最近,第二十四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獲獎結果公布。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380多萬名學生參加,評委從35萬多份復審稿件中評出全球范圍內特等獎僅20名、一等獎1500名、二等獎6000名、三等獎9000名。安徽省太和中學高三301班學生李宜錦的《爺爺的地理課》榮獲特等獎。4月19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采訪到李宜錦和指導老師張淑嫻,聽她們講述獲獎作文寫作背后的故事。
"沒想過得特等獎"
"一周前知道了獲獎,我聽到還覺得不可思議!"談及這次獲獎,李宜錦說主要原因可能是文章比較切題,文章是將高中印象深刻的地理老師和爺爺兩個人的形象結合起來寫的故事。
"我們的地理老師總是用科技手段給我們呈現地理課,然后我也經常教我爺爺使用智能手機等,文章主要表現科技對我們的教學和學習的有利影響,和面對老年人的困擾時青年人應該怎么做。"由此,李宜錦寫成了這篇文章。
"沒想過得特等獎,當時入圍特等獎就很驚訝,除去海外的,70多個人去競爭十幾個名額,很不容易。"指導老師張淑嫻說,最終能獲獎,真是非常開心,安徽除了李宜錦還有安慶一中的夏思琪憑借《墨香不退,千古余味》獲得特等獎。
作文能獲得世界特等獎很不容易,你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宜錦有點害羞,"也不算吧,就是比較喜歡用文字記錄瑣碎美好的東西。"
師生共同交流斟酌
"我和老師交流如何把兩個人物融合在一起寫。"對于李宜錦的這篇作文,語文老師張淑嫻也是給予認真指導。
張淑嫻和李宜錦在交流。
張淑嫻介紹,李宜錦的爺爺是一名老師,《爺爺的地理課》這篇文章是將她爺爺的變化和地理課上的變化結合,體現出科技浪潮帶給人的生活的改變,希望通過地理課這樣一個小點去集中地體現這樣一個大的主題。
"我們現在經常談到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可能存在問題,曾經德高望重的老師又怎么適應這種改變。其中,有一些東西是我們要堅守的,有一些又要有變化,變與不變,就是核心主題。"張淑嫻說。
李宜錦這篇文章用了一周左右時間完成,后經過老師的指導進行了一次修改。"我們一起商量,首先確定了大體方向,沒有太長時間去準備,就改了一兩次,有時候花太多時間去寫一篇文章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平時喜歡讀課外書
記者了解到,李宜錦的語文成績很好,平時在寫作方面也有一些積累的方法和技巧。"多看新聞,多聽聽歌,可以讓我了解最新的動態。"
李宜錦在教室。
"她是理科生,但語文成績很好,文學素養很高。"張淑嫻告訴記者,李宜錦的作文經常被她評為優秀作文,語文考試的作文答題卡更是經常被拿給同年級的學生們展示。
"平時我們練習議論文比較多,她通常能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點,可能很多同學寫的作文沒有那么亮眼。"張淑嫻說,比如同一個話題的寫作,李宜錦的寫法更別具一格,語言優美之外,表達更精準,非常切題。
為什么李宜錦的作文能夠脫穎而出?張淑嫻說李宜錦平時讀書非常多,對待作文很用心。"為了提高作文,我們會讓學生做積累本,她就經常摘抄雜志、小說里面一些表達精妙的句子、段落,也會有時事熱點的關注和分析,看得出來她很喜歡看課外書。"
更有信心備戰高考
"其實對于科技浪潮這樣一個主題,可能會覺得議論文好寫一些,談談看法,后面我們用了類似于小說的記敘文形式去表現主題,一開始也是有點擔心的。"張淑嫻表示,最后呈現效果很好,她們很滿意。
張淑嫻還向記者透露,她們修改中最主要的是改掉了標題,換成了《爺爺的地理課》。"我認為,之前的標題表現主題不是很突出,換了之后看似平常簡潔,卻能讓文章更切題。"
"寫法比較出乎意料,很多人沒想到這個題目和科技浪潮主題有關,好多人還來問我們這個標題什么意思。"張淑嫻笑著說,她認為比賽型作文,不是追求言辭越華美越好,還是看能否更好地表現主題,把想要表現的東西通過合適的載體呈現出來,讓讀者體會和感受到。
"這次獲得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對我是一種鼓勵,我現在是高三學生,讓我有更多的信心去備戰高考。"李宜錦告訴記者。
李宜錦獲獎作文。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受訪者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