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犁子、靶、耩、牛套,那是紡車、織布機、木叉……”4月7日,陳亞東向前來“淮潁農耕文化展館”參觀的阜南縣鹿城鎮前進社區工作人員、留守兒童及關工志愿者饒有興趣地介紹道。“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些物品逐漸消失,將這些物品收集起來以留住鄉愁。”4月8日,七旬老黨員陳亞東告訴大皖新聞記者,他收藏了200余件農耕老物件; 以及票證、集郵、煙標等3000多件民俗物品。
據了解,陳亞東今年73歲,共產黨員,阜南縣鹿城鎮南關社區居民。今年4月初,他利用原南關社區辦公場所一樓閑置的四間約80平方米的房屋,創辦了“淮潁農耕文化展館”,將自己多年前共收集的犁、靶、耩、織布機、獨輪車、磨盤、石磙、紡車、糧食茓子、風箱、坯模等近200多件農民生產生活用品,以及票證、集郵、門券、煙標、錢幣等3000多件民俗物品在這此展出。
10多年前,陳亞東特別留心收集當地那些農耕器具,雖然這些東西不是太值錢,如果毀壞或完全消失了,這段歷史就很難再回憶。 “這些物件記錄著農耕文化,反映了以前勞動者的生活和智慧。” 陳亞東告訴大皖新聞記者,他建農耕文化館的目的就是把農耕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離鄉的人記得住鄉愁。
為了讓這些農耕器具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今年3月底,陳亞東積極協調鹿城鎮南關社區,對原南關社區辦公場所一樓閑置的四間約80平方米的房屋進行改造,將自己多年收藏的200多件農耕老物件,以及3000多件民俗物品進行擺放展出,免費向群眾開放。“我們不能忘記以前的艱苦歲月,現在富裕了,更要傳承農耕社會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孩子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陳亞東說。
大皖新聞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田鋆生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