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孤獨癥俗稱“自閉癥”,它主要有哪些典型表現?家長如何早期識別?安徽省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中國科大附一院兒科發育行為兒科徐桂鳳表示,自閉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以及刻板的興趣和行為偏好。若一歲以下的孩子出現回避眼神對視、被叫名字不回應等表現,家長要及時帶往醫院進行篩查。
【案例】男童喜歡反復背詩卻可能是自閉癥
為提高社會對孤獨癥的認識和理解,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兒科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安徽省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日前開展了“世界孤獨癥日”義診。
“我家孩子不太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交往,老師提醒我們來看看。”4月1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兒科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咨詢。
“這個孩子與他人的眼神接觸不多,叫他的時候不回應或叫好幾聲才回應,這是孤獨癥的典型表現。”通過問診,徐桂鳳發現,這個孩子和他人交流都是單向的,很難有回合式溝通;有時盡管在說話,但卻和當下的場景沒有關聯。
通過詳細問診,徐桂鳳判斷,不排除這位孩子有自閉癥的可能。“我家孩子認知能力很好,在家很喜歡背詩,總是不斷重復背誦,一直到學會為止,怎么會是自閉癥呢?”孩子的父母表示有些難以接受。
徐桂鳳強調,孤獨癥的典型表現是社交障礙,與認知能力并不必然相關,有的自閉癥兒童智商甚至高于普通人。
【表現】典型表現為社交障礙及刻板行為
孤獨癥俗稱“自閉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以及刻板的興趣和行為偏好。
徐桂鳳表示, 孤獨癥的典型表現主要有目光接觸缺乏或減少;叫名反應不應或回應少和共同注意視覺整合不足;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事物提出請求;語言發育遲緩;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物品的持續視覺探索以及言語的倒退、重復語言或無法維持對話等。
“最嚴重的孤獨癥患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于事物的興趣大于對人的興趣,幾乎沒有自己的情感表達或者對別人情感的回應;而輕度的孤獨癥患兒是有社交意愿的,盡管他們很想跟別的小朋友玩,但由于社交技能比較缺陷,會出現各種社交不恰當的行為,甚至導致社交沖突。”徐桂鳳說。
家長如何早期識別自閉癥?徐桂鳳表示,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孩子的社交行為,比如三個月的孩子還沒有社交微笑,六個月的孩子回避眼神對視,一歲的孩子被叫名字沒有回應,這些其實都是自閉癥的早期特征。她提醒,若孩子出現這些預警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早介入。
【延伸閱讀】兒童發育行為問題主要有哪些?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請家長盡快帶孩子前往專業醫療機構進行篩查。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
俗稱自閉癥,是一組以社會交往、交流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狹隘興趣為核心癥狀,起病于發育早期、不同程度影響兒童發展的復雜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ASD早期識別的“五不”行為:不(少)看:目光接觸缺乏或減少;不(少)應:包括叫名反應不應或回應少和共同注意視覺整合不足;不(少)指: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事物提出請求;不(少)語:語言發育遲緩;不當: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物品的持續視覺探索以及言語的倒退、重復語言或無法維持對話等。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常起病于兒童期并持續至成年期,臨床上以持續存在且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為核心癥狀,可造成兒童的學業成就、職業表現、情感、認知功能、社交等多方面的損害。注意缺陷: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神游”,與其對話時容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作業易分心、馬虎粗心、做事拖沓無計劃性等;多動:多動不分場合,如上課或作業時難以安坐,課堂紀律差,話多且容易插嘴或打斷別人對話;沖動:常對不愉快的刺激反應過度,或易興奮和沖動、不分場合和不顧后果,難以自控甚至傷害他人,不能遵守游戲規則,缺乏忍耐和等待。
抽動障礙(TD)
是指以單一或多部位肌肉出現的非自主性、突然、快速、短暫的收縮,這種收縮反復出現,包括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運動性抽動:常多見于眨眼、皺眉、噘嘴、咬唇、張口、歪嘴、搖頭、聳肩等;發聲性抽動:多表現為干咳、清嗓子、吸鼻聲、呼嚕聲、犬吠聲、打嗝聲、突然反復說粗口詞語等。
特定學習障礙(SLD)
在聽、說、讀、寫、推理或數學能力的獲得和運用方面表現出顯著困難的一組異質性障礙的總稱。閱讀時添字、漏字、改字或閱讀緩慢而費力;難以理解所讀內容的意思:如不能理解文章所表達的關系、順序、推論或深層次含義;具有書寫方面的困難:如鏡像顛倒,提筆忘字、添筆少筆、反復涂改等;難以掌握數字感、數字事實或計算:不能區分數字大小和關系、計算過程進位或錯位、直式計算排位錯誤、數字記憶不良以及數學推理困難等。
語言障礙(LD)
由于理解和表達缺陷,在獲得和使用語言(說、寫或手語)方面存在持續困難,如詞匯量少,句子結構簡單、語法錯誤或交談受損。語言發育遲緩:2~3歲幼兒最常見的發育性問題,發生率約18~28%。語言發育遲緩的轉歸:3~4歲時約50%語言發育遲緩達正常范疇。至少50%表達性語言遲緩的兒童不能自發地解決自身問題。相當比例的兒童,尤其是感受性語言損害的兒童,難以擺脫語言的困擾,導致認知、讀寫能力、心理行為問題的風險性增加。
語音障礙
當個體因嗓音、流暢度或構音與正常標準明顯不同,引起他人關注時,稱之為語音障礙。嗓音方面:音質、音量或音調異常;構音方面:如發音部位錯誤,將“ge ge”發成“de de”,“lao shi”發成“lao si”等;流暢度方面:即我們常說的口吃或結巴。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攝影報道 實習生 張清怡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