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今年的熱詞,那就不得不提“新質生產力”。
服務新質生產力是金融支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商業銀行、現代投資銀行和現代創業投資的誕生,為幾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一個把創新作為旗幟性抓手的省份,安徽近年來矢志推動科技金融向深水區拓展,探索形成專營化組織機構體系、全生命周期金融產品體系、全鏈條多元服務體系。
這種體系化的探索和突破,正在努力建構“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互動循環,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2023年,安徽有超過1/5新增貸款投向科技型企業,這部分貸款的余額接近6000億元。安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全年增幅48%,總規模突破6800億元,牽引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提升到42.9%,這個比例甚至比某些沿海省份高出15個百分點以上。
對于產業創新而言,專業且富有活力的科技金融體系既是關鍵支撐,也是撬動更廣泛的資源要素組合式投入的關鍵支點。
科創當然“費錢”。錢路活,前路才能廣。
更專業:1%和10%
“三年前,公司新產品剛剛完成研發,處于市場拓展階段,暫未形成銷售收入,意向訂單又需要前期墊資提前采購零部件進行生產,所以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合肥銳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回憶,當時沒有固定資產用于抵押,加上缺少過往業績支撐,在多家銀行申請融資未果。
對于輕資產的科技企業來說,融資是個大難題。
癥結在哪?
科技企業,特別是一些處于初創階段的中小企業,多數沒有歷史信用記錄,也沒有足夠的不動產做抵押物,無法達到傳統金融機構設置的融資條件,因而只能“望錢興嘆”。
但這并不是坊間吐槽的“銀行嫌貧愛富”那么簡單的事兒,而是有著專業門檻的一道難題。
因為即便銀行想要提供貸款給科技企業,由于企業知識產權的特殊性,銀行難以準確評估價值,導致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
難題何解?安徽做出了更多探索。
安徽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推進科技金融特色機構建設,升級打造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逐步健全科技金融專營化管理機制,初步建成“科創金融中心(事業部)+特色機構+專業團隊”的多層次專業化組織體系。
目前,在安徽,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設立總行級科創金融中心8家,32家銀行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分(支)行等特色機構64家。
徽商銀行首家總行級科技金融專營支行——自貿區合肥片區支行行長張書果告訴記者:“支行有專門的信貸轉授權,打破銀行傳統的審批思維,引入投行思路,從過去的看抵押和擔保,轉變為看企業技術和未來。”
合肥銳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曾面臨的融資難題,在專營機構面前得到了解決。
“我們與企業充分溝通后,發現其技術實力強,產品實力領先,綜合考量后推薦了我行與高新區合作的‘貸投批量聯動’業務模式,半個月就為企業審批了1000萬元信用貸款。”張書果說,“貸投批量聯動”是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指導下,為了破解初創期科技企業貸款利息收入難以彌補風險損失導致的銀行“不敢貸”問題,推出的銀行信貸與政府創投基金投資聯動服務模式。
監管“指揮棒”作用也愈加凸顯。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提高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特色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我們提出特色機構‘科技貸款余額、增量、有貸戶和中小有貸戶的占比均不低于50%,科技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增速’的‘五個不低于’業務標準和15條量化評估指標,推動全省64家特色機構以不到1%的網點數量服務了全省超過10%的科技型企業。”
數據從另一個維度印證了效果。
安徽省科技型企業貸款3年連跨4個千億臺階,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3年連跨5個千億元臺階,年平均增速均在50%以上,遠遠超過了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
全周期:一場接力
“針對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我們相較于傳統授信注重企業的過往經營業績,更看重企業的技術含量、未來市場潛力。”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說。
合肥市菲力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受益于此,在急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產品研發和生產之時,獲得了工商銀行科創領域專屬的債權類投融資風險限額測算模型核定風險限額5000萬元。“前不久,我們提款2000萬元,用于加大磁性元件及自動化生產設備的研究費用投入。”該公司負責人說。
不看“磚頭”看“專利”,金融機構是如何做到的?
靶向破局關鍵堵點,安徽構建全生命周期多元接力服務體系和產品譜系。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科技型企業生命周期來看,初創、成長等早期階段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也是發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
聚焦科技型企業起步、初創、成長等不同發展階段特點和融資需求,安徽依次推出了“初創起步期信用貸”“貸投批量聯動”“成長接力貸”等專屬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以及高成長科技企業授信評價標準。
同時,指導商業銀行打造信用類、弱擔保類、權利質押類、風險分擔與補償類等多樣化特色金融產品161款,指導保險機構圍繞科技型企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生產經營等各環節推出科技保險產品30余種,基本形成覆蓋科技型企業“起步—初創—成長—成熟”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接力服務體系。
錨定企業科技特質進行產品創新,科技金融也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競逐專業能力水平的一方舞臺。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建設銀行圍繞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分別推出“善科貸”“科技支持貸”“科技轉化貸”等10多種特色產品,2023年累計為5000多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支持581億元。興業銀行結合區域科技特色場景陸續開發“興科首貸”“科學島貸”“科大校友貸”等一系列科創信貸新產品,去年科技型企業貸款增長70%以上……
多元化:1.2萬億元的保障
走訪了中科星圖、國電高科、正弦空間等空天信息產業重點企業之后,錢化犁發現,這些企業普遍在網絡安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保險需求。
“為此,我們創新推出了‘空天保’。”人保財險科創保險中心(合肥)副主任錢化犁介紹,險種保障范圍覆蓋空天信息企業全流程風險。比如,在研發階段,可保障企業科技項目研發失敗導致的研發費用損失和科技成果轉化失敗產生的損失風險,以及研發成果存在設計缺陷,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失賠償風險。
科創活動存在很多不可預測的過程。
近年來,保險行業不斷創新產品服務,深度嵌入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為創新活動發揮風險分擔、補償和管理的獨特作用。2023年安徽科技保險共為1.9萬戶科技型企業提供保險保障1.2萬億元,保障金額同比提升了200%以上。
同時,聚焦集成電路產業單體企業風險高、保險承保難等問題,推動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全國首家區域中心在安徽設立運行,“一企一策”定制全流程保險服務方案,2023年累計向轄內150家集成電路重點企業保險保障超過3000億元。
打造多元金融服務生態,科創金融正支持更多創新主體輕裝上陣。
安徽多家銀行機構近年來更加主動利用其集團總部多元牌照優勢,招引集團投資、基金、保險、租賃、資管等子公司入駐安徽、聯動發展,與政府部門、融資擔保機構、科技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等加強合作,初步形成綜合化、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金融生態。
2023年,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徽商銀行等機構承銷或投資科大訊飛、興泰控股、合肥產投等科創債券超過50億元。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覃剛表示,科技創新是“國之大者”,將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深化推廣“貸投批量聯動”“初創信用貸”“成長接力貸”等專屬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建成更多懂科創懂金融的特色機構,不斷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探索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金融支持路徑,加倍釋放安徽在“科創+產業”賽道上的優勢潛能。(據安徽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