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向碧水告白|江淮大地天更藍 水更清 環境更優美

編者按:候鳥在天空歡歌、江豚不時躍出水面微笑、麋鹿在洲灘蘆葦叢中飛奔……這樣和諧的生態圖景,在長江沿線隨處可見。一江碧水,不僅牽系著地方人間煙火,同樣關乎著魚類、鳥類等動植物的繁衍生息。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近年來,長江沿岸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協同推動環境治理。在兩會期間,大皖新聞、瀟湘晨報、九派新聞、江南都市報、現代快報開展五省媒體聯動特別策劃,展現長江流域生態之美,向碧水告白。

近年來,安徽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再上新水平、新臺階,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陳紅楓:

完善農業面源監測體系  打好碧水保衛戰

作為一名生態環保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紅楓主要為土壤與固廢環境管理、面源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也一直在關注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陳紅楓。

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陳紅楓就提出了“建立健全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的建議”,財政部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進一步對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職責、補償協議、權責關系等內容作出規定,以解決責任界定和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動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目前,已推動全國21個省份在20個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長江經濟帶已建立7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陳紅楓介紹說,202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關于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合作協議》,皖蘇兩省在長江干流和滁河流域建立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形成“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良好工作局面。

“近年來,在開展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部門協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陳紅楓說,生態環境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協作配合,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農業源調查并共享相關數據,生態環境部門協調水利、自然資源、氣象、巢湖管理局等部門提供了相關核算和模型模擬所需基礎數據,保障了評估工作的順利完成。“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陳紅楓建議進一步加強部門協作配合與數據共享機制,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農業源調查質效,逐步完善農業面源監測體系,動態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建立動態更新數據庫,為實現科學、精準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決策依據,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全國政協委員李霞:

加快跨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法治化建設

目前,我國大部分流域的生態補償都是以上下游地方政府作為區域補償主體,在上級政府協調下探索橫向區域生態補償工作。2012年以來,皖浙兩省開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經過三輪實踐,流域水質連續11年達到考核要求,每年向浙江省輸送近70億立方米優質飲用水,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探索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新安江模式”。2015年9月,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被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并在全國15個流域、19個省級行政區推開。

全國政協委員李霞。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安徽省委會主委李霞認為,“新安江模式”對在國家層面上大流域生態補償和省級以下行政區域內小流域生態補償均具有典型意義。而推動跨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建設可持續發展,需要系統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支撐。

李霞建議,推動皖浙兩省共同制定《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新安江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辦法》等法規,指導兩省通過法律的形式,把生態補償成功模式和長效機制固定下來,推動試點改革向縱深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補償法治化路徑。“以法治化建設保障可持續發展,實現‘依法共治、成本共擔、效益共享、發展共進’的流域生態保護目標,真正使‘保護者受益、受益者補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領全社會營造依法履行生態補償義務的法治氛圍。”

最新數據

巢湖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作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兼具維護生物多樣性、調蓄洪水、保障供水等多項重要功能。今年2月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2023年巢湖生物資源調查最新成果出爐,在巢湖流域水環境一級保護區范圍內,共調查到鳥類311種,底棲動物85種,魚類59種。另據大皖新聞記者拿到的監測數據顯示,巢湖水質持續改善。

十八聯圩濕地,百鳥翔集。孫葆根 攝

在此項最新調查成果中,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天鵝因全年觀測到的數量明顯增加,首次成為常見鳥種。對此,鳥類專家虞磊稱,相關數據用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珍稀候鳥從“稀客”變成“常客”,生物多樣性調查為摸清巢湖生物資源情況、巢湖生態修復等提供有效數據。

一份來自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2023年入湖河道水質分析報告顯示,全湖水質改善明顯,巢湖水質穩定保持湖庫Ⅳ類,2023年1-6月,全湖平均水質達到湖庫Ⅲ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富營養指數較上年同期下降2.4。國控斷面全面達標,國控斷面達標率自2020年達到100%以來一直穩定保持這一水平。入湖河流水質持續向好,2023年8條主要入湖河流均達到地表Ⅲ類及以上,其中2023年上半年,派河水質達到地表Ⅱ類。出湖入江水質保持優良,平均每年向長江輸送40億方Ⅱ類水。

東方白鸛在十八聯圩濕地棲息、覓食。 孫葆根 攝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開寧,是一位長期跟蹤研究巢湖的資深專家,他對記者說,隨著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修復,巢湖水質持續改善,這和休漁養湖、治河清源等相關。在陳開寧看來,巢湖治理從單純污染治理轉變為治理與生態修復并重,近年來實施了濕地建設、生態林建設、退田還湖等一系列措施,還有諸如加快完善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深入開展入湖河流整治專項行動、入湖排口攻堅行動等,使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穩中向好,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部門行動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過去一年,安徽聚力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指標位次前移、差距縮小。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改善幅度均居全國第 7、長三角前列;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達90.2%,改善幅度居全國第3、長三角第1。

在推進碧水保衛戰工作中,我省組織實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開展淮河流域水質提升行動,強化江淮運河水質保障,完成長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省內重點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長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質保持Ⅱ類,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分別為 93.8%、85.6%,引江濟淮輸水干線水質達到Ⅲ類考核要求。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全湖水質保持Ⅳ類,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 19.5%、23.4%,連續三年做到沿湖藍藻無異味。長江(銅陵段)、安慶潛水(潛山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2024年是全面落實全國及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加快建設生態強省打造美麗安徽的重要一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省將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水環境方面,將開展不達標斷面攻堅行動,深入分析原因,“一斷一策”推動整治,徹底解決根源性污染問題,推動盡快達標。開展城市水質指數提升行動,全面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姚一鳴 魏鑫鑫

編輯 陶娜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皖蘇兩省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建立長江流域(皖蘇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措...

潛山:守護一河碧水 筑牢長江生態屏障

近年,潛山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生態優勢,以潛水河為樣板,全面推進流域治理,持續改善河湖生態面貌。

巢湖的美“看得見”“聞得到”

據合肥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巢湖東半湖、西半湖、全湖水質均值均為Ⅳ類,與2022年同期相比,巢湖東、西半湖和全湖主要污染物總磷和總氮均下降

合肥政府工作報告:巢湖全湖水質更長時間保持III類

1月16日上午,合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大皖新聞記者從《政府工作報告》中了解到,2024年,“生態合肥”將加快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示范樣板。

巢湖流域水環境治理亞行2.1億歐元貸款獲批

為推動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2020年,在實施一期項目的基礎上,我省開始謀劃申報亞行貸款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二期項目。通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項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資金申請報告等國內審批手續,通過了亞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德阳市| 阳江市| 印江| 阳春市| 津南区| 安塞县| 抚州市| 诸暨市| 旅游| 邢台市| 勐海县| 包头市| 兴安县| 龙口市| 花莲县| 云林县| 双峰县| 尼玛县| 桃源县| 沅江市| 宁陵县| 张家口市| 林芝县| 滦南县| 淄博市| 石柱| 金寨县| 沛县| 河间市| 华容县| 龙胜| 江达县| 珲春市| 广安市| 毕节市| 福州市| 禄丰县| 宜丰县| 红安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