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關注預制菜產業、支持瀕危動植物藥材代用品研發和利用、建議延長心理學專業學生實習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帶來了許多建議。
對于大家熱議的預制菜產業,趙皖平認為,由于預制菜產業鏈供應鏈大,產品品質和消費者權益難以保證,預制菜生產企業應當強調對于過敏原和添加劑的明確聲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
推進預制菜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預制菜產業既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但也存在多種問題與制約,特別是預制菜消費者知情權保障面臨一系列挑戰。”趙皖平表示,預制菜產業是一個前端原料在田間、后端消費在嘴邊的“全鏈條產業”,預制菜產業原料供應在農業端,后端在餐飲食品端,產業鏈供應鏈大,造成預制菜產業產品品質及消費者權益難以保證。
在趙皖平看來,預制菜產業在農產品生產環節投入成本最大、風險最大,價值獲得比例卻最低,這必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原料供應,而后端食品銷售環節價值最高,這種分割不僅造成供應鏈的不穩定風險,產品品質也難以把控。“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餐桌,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并不簡單。”趙皖平認為,應當推進預制菜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包括前端農產品原料性食材的生產、中間農產品深精加工與餐飲食品加工物流、后端餐飲食品市場消費供應等,只有實現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預制菜產業健康發展。
當前,大量預制菜生產項目上馬,將帶來產品供應規模的快速膨脹,“在這種形勢下,預制菜生產企業應該重視產品品質提升,把品質提升作為市場核心競爭力。”趙皖平建議,企業在制定產品品質質量標準的同時,還要加強全流程檢驗檢測、全流程監控追溯、全流程保證,實現產業鏈的品質化。“我認為還要強調對于過敏原和添加劑的明確聲明,使消費者更容易了解產品的成分,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并建設便捷的消費者投訴渠道,以及時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保護其合法權益。
恢復瀕危動植物藥材代用品的注冊路徑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舉措,大力推動中藥質量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據悉,在2019 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在我國,含麝香、牛黃、熊膽、羚羊角等珍稀藥用動植物的中成藥品種超千種,這是中華民族中醫藥瑰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及中藥用量提升,我國當前珍稀藥用動植物資源日趨貧乏。”趙皖平介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統計,我國的極危、瀕危和易危高等植物有3767種,占10.9%;脊椎動物受威脅物種數為9321 《中國中藥資源發展報告》 種,占被評估物種總數的 21.4%。
今年全國“兩會”,趙皖平帶來了《關于支持瀕危動植物藥材代用品研發和利用的建議》,他認為,應當由國家藥監局牽頭,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等部門,完善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體系,恢復瀕危動植物藥材代用品的注冊路徑。“建議國家積極推動瀕危藥材的人工栽培、人工合成復配、生物技術制備的代用品的申報注冊,激發高校、科研院所和醫藥企業瀕危動植物藥材代用品的研發活力。”趙皖平表示,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積極研發和生產質優價廉和安全等效的人工制品,并加強上市后的監管。
建議心理學專業學生實習10個月以上
“近年來,國家將培養的重點傾斜于精神衛生類人才方向,而精神衛生類人才與心理人才,是兩個方向。”趙皖平認為,精神科醫生不同于心理老師,對于普通心理問題,人們一般不愿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就診。
有數據顯示,自2017年國家截止人力資源與社會勞動保障部的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還是大約有3—4 萬心理咨詢師活躍在心理咨詢、心理輔導一線上,但是對仍有巨大缺口。趙皖平還發現,由于一些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學內容和方法陳舊等原因,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學的實踐能力普遍比較薄弱。
如今,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是一門專業性非常高的職業,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專業操作技能。”趙皖平建議,應當由國家職能部門負責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將2017年停止的國家層面職業資格認證續起來,并參與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管理、審核。同時,加強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的準入機制以及心理行業繼續教育培訓。對已取得心理咨詢師證書的人員,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并鼓勵有培訓資質的心理專業機構開展心理技能培訓。
此外,高校心理學專業要重視應用心理技能教學,對學生加強實習期考核,考評要等同于醫學學生的實習,建議在心理一線實習 10 個月以上,形成心理診斷技能、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能。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姚一鳴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