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3日是第25個全國愛耳日,安醫大一附院當天舉行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耳鳴聽損義診活動。
要不要給寶寶挖耳朵?導致耳鳴的原因是什么?能否進行治療?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小葉醫探”邀請安醫大一附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童步升進行了解答。
耳朵可以自清潔,不要隨便挖
“我在門診經常遇到患者把耳朵挖’壞了’。我們不建議經常挖耳朵,尤其是給孩子挖耳朵。”童步升表示,外耳道是具有自凈功能的,里面的耵聹(俗稱“耳屎”)具有殺滅細菌、抑制霉菌生長的作用。如果把耵聹掏得太干凈,反而不利于外耳道清潔。
很多人會擔心,耵聹過多堵塞耳道怎么辦?對此,童步升表示,耵聹會隨著平時的咀嚼運動,自行排出。“當然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比如說嬰幼兒或者老年人,他們的咀嚼功能比較差,那么就可能出現外耳道耵聹堵塞。”
“解決外耳道耵聹堵塞的方法很簡單。可以到醫院對外耳道進行沖洗,堵塞嚴重的加點藥水沖洗,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盲目自行掏耳朵,可能會導致外耳道堵塞,或者是不小心被別人碰到,把耳朵鼓膜戳破,這些情況在臨床上都是很常見的。”童步升說。
聽到流水、蟬鳴可能是耳鳴
耳鳴和聽損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保守估計有1.3億耳鳴患者,且隨著年齡增大,尤其是45歲以上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耳鳴,60-69歲時可能達到高峰。
“耳鳴是指在外界客觀沒有某種聲音的情況下,患者卻感覺自己能聽到這種聲音的癥狀。”童步升表示,這種聲音可以是多樣性的,有的是低頻的像流水的聲音,或者是高頻的像蟬鳴的聲音。
記者了解到,耳鳴的患者以中老年人為主。童步升表示,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耳朵的毛細胞有所受損,就會導致聽力下降,同時合并有耳鳴。另外,中老年人的睡眠較差,從而會導致耳鳴,耳鳴又會反過來影響睡眠,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對耳鳴進行干預。
年輕人耳鳴發病率增高
導致耳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外耳道進水、外耳道內有大耵聹或異物,還有中耳炎、血管不通等,都會導致耳鳴。”童步升說,耳鳴可能與高血壓、聽力損失、血糖高、壓力大、勞累等各種因素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臨床上年輕人的耳鳴發病率在增高。童步升直言,這可能與年輕人熬夜、長時間戴耳機、噪音暴露、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
耳鳴分為急性耳鳴和慢性耳鳴。其中,急性耳鳴可以根據病因將其去除,“慢性耳鳴我們可以通過干預手段,看患者是否有聽力下降,若有就給他佩戴助聽器或做聲音治療,使得耳鳴減弱。也可以讓患者從心理上忽略耳鳴,與它和平共處。”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攝影報道 實習生 張清怡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