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甲辰龍年即將到來之際,“Loong”登上了熱搜。在一些春節活動中,“龍”的英文翻譯不再是“Dragon”而是“Loong”。這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有人認為,與西方龍的形象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是吉祥、高貴、勇敢的象征。
在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中,“龍”的形象十分常見,大多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熱愛。
2月2日下午,在宣城市區北門,宣城市第二屆春節民俗文化季開幕,在現場的民俗節目表演中,“龍”頻頻登場,宣州區模村雙龍舞、郎溪縣龍村灣龍燈、廣德市磚橋龍燈、寧國市舞龍燈、涇縣茂林奎峰板龍等節目,展現了各式各樣龍的形象。
大皖新聞記者從本屆民俗文化季的節目單上看到,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來自宣城市7個縣市區的民俗文化,將在富有歷史韻味的宣城北門老街上演17場表演。除了前面提到的在開幕式亮相的幾個節目有龍元素外,游客和宣城市民還將看到蘇覺龍燈、長興百葉龍、胡樂龍燈、蔡村滾龍、手龍舞、草龍舞等以龍為主題的民俗表演。
宣城這些有著悠久傳承的民俗文化,有著不同的歷史和寓意。
宣州區胡村模村雙龍舞是獨具沈村鎮胡村回族村特色的一種龍燈表演形式。每逢春節,舞龍走家串戶,喜慶當年的豐收成果。早年間,是由稻草編織的草龍,按十二節組成,寓意十二個月。后由草龍升為布龍,分青黃兩色。青龍象征著春天,寓意禾苗健康成長;黃龍象征著秋天,顯示出豐收的景象。
郎溪的龍村灣龍燈是郎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著很嚴格的節目流程和表演形式。每年初一至十五,當地村民進行龍燈巡回表演,舞龍燈表演精彩紛呈。
廣德的磚橋龍燈伴有兩只牌燈、兩條魚燈、一套銅質大號鑼鼓,兩只長號,舞燈過程中貫穿故事情節,有頭尾戲珠、老龍翻山、下海戲水、拜四門、堆寶塔等三十余套模仿神話傳說中的龍的動作。
寧國胡樂司龍燈起源于清代,被當地人稱為太平龍。每到節慶時分胡樂司龍燈隊走街串巷,保佑當地百姓生活平平安安、健康美滿。
涇縣奎峰板龍是宣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木板、竹片、各類花紙制作而成,幾十段龍身貼有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等民間剪紙。舞龍對于奎峰人而言意味著文化上的傳承,在這一百六十余人的隊伍里,上有古稀的長者,下有弱冠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對祖祖輩輩傳承的“奎峰板龍”的熱愛。
績溪縣的手龍舞是流傳于績溪民間的傳統兒童舞蹈,一般由10-13歲的少年組成群舞,在傳統的表演形式中,男童多剃瓦片頭,穿紅圍兜及馬褲,女童扎羊角辮,穿彩色短襖褲,一般20名男童擎手龍,10名女童舉龍珠,群龍聚首,龍珠聚集,場面喜慶壯美,充滿生機與童趣。
人間煙火處,宣城年味兒正“龍”。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圖片由宣城市文旅局提供)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