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30日下午,記者來到淮南市壽縣壽春鎮九龍民族村小廣場上,看到當地舉辦的“村晚”演出格外熱鬧,大家在喜慶的氣氛中迎接即將到來的2024年春節。
下午2時,記者看到幾名小演員在臺下舞起大刀和寶劍熱身時,吸引了一些攝影愛好者和群眾圍觀,旁邊幾名已換上演出服的鑼鼓隊演員也不甘示弱,擺起各種造型姿勢,也吸引了一幫攝影愛好者過去拍照,“村晚”還未開始,臺下就已熱鬧起來。
下午2時30分,“村晚”在舞龍表演《九龍鬧新春》拉開序幕,臺上鑼鼓伴奏鏗鏘有力,9名演員在龍珠的引導下,操縱著絢麗的龍身,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變化完成龍的穿、騰、躍、翻、戲、纏等動作;臺下還有幾名演員各自舞動著帶有龍頭的紅色彩帶,頓時讓現場氣氛熱鬧起來。
《精武國風》節目由當地武術隊表演了洪拳、查拳、器械對打等,最后是石鎖表演,表演者把幾十公斤重的石鎖撂起來,用拳頭接、用胳膊接,看起來非常輕松,實際上并非一日之功,讓臺下觀眾連連叫好。
記者了解到,壽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素有“懷詩壽字桐文章”之稱,歷代書法名家輩出,10年前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成為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后,又一塊“國字號”金字招牌。在當天的“村晚”上,記者還看到當地書法家李繼祥現場揮毫,書寫了一幅橫幅書法作品。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當地剪紙愛好者王群還與李繼祥同臺表演,現場剪了一個葫蘆,上面有“春”和“吉祥如意”幾個字,王群說,葫蘆諧音“?!?,她希望把福送給大家,在新年里吉祥如意。
在當天的“村晚”表演中,還有宣傳壽縣旅游的三句半《美麗壽縣神采揚》、嗩吶演奏《百鳥朝鳳》、戲曲聯唱《梨園同慶》等。
壽州鑼鼓是流傳于壽縣以及沿淮周邊縣、市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是古老楚文化積淀的產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會說話的鑼鼓"之譽,在沿淮地區獨一無二。所用主鑼"鋼鑼"聲音清脆、洪亮,能聲播數華里,有著濃郁的楚文化韻味。當天“村晚”最后的壓軸戲就是由壽縣文化館壽州鑼鼓隊、楚韻鑼鼓隊表演的《龍騰盛世》。
“村晚”結束了,壽縣書法家們又登場揮毫,為大家義務書寫春聯,中國烹飪大師、壽州豆腐宴非遺傳承人張士宏也現場表演了他的刀下功夫,刀切5.8米長的千張出來。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