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個不脛而走的網絡熱詞——“奔池”速度在各大媒體及網路中頻頻“出圈”,“奔池”速度讓池州這座文旅名城、生態綠城跑出了時代“新姿”。剛過去的一年,池州真抓實干、奮勇爭先,保持了“增速居前列、人均爭上游”的良好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建設縱深推進。何以是池州?到底有哪些亮色與新路?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進行了集中探訪。
平天湖景色。 何建民攝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產業強市跑出“奔池”速度
隆冬時節,池州多個工業企業的生產車間內一片繁忙。在全省單體占地面積最大的半導體鍵合車間——池州華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無塵生產室內,一臺臺焊線機正高效運轉,原硅片經過清洗、開溝、切割等多道工序后,變身半導體芯片。公司董事長彭勇介紹,預計到2025年,公司產值將達到25億元。
自2016年入選安徽省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以來,池州市加大力度招引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落戶當地。隨著多個產業及關聯項目的落地,半導體產業鏈條正在池州不斷延伸。截至目前,池州市現有半導體上下游企業110多家。
安徽寶鎂輕合金項目現場。楊亮攝
在青陽縣,隨著安徽寶鎂輕合金項目鎂生產線熱負荷試車成功,這個池州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也實現了由建設轉向試生產的重大跨越。該項目完工投產后,將為池州市新材料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注入強勁動能。目前,池州市鎂鋁材料產業已集聚關聯規上企業31家。
產業強市,制造業先行。2023年,池州市搶抓“新三樣”發展風口,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培育汽車電子及芯片供應鏈企業10家,新引進鎂鋁輕合金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項目15個,省級半導體產業基地產值230億元,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貴池區、東至縣分別被評為全省制造業10強區、10快縣。
此外,池州市還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力促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2023年,東九華旅游核心景區開發等6個10億元以上文旅項目引進落戶,秋浦河文旅綜合體等16個項目開工建設,文宗古村等7個項目建成運營。池州黃精、鱖魚、富硒農產品等特色農業產值超80億元。
近年來,在池州乃至安徽,“奔池”速度漸成為人們形容池州高質量發展的網絡熱詞。2023年前三季度,池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預計增長7%左右。凈增“五上”企業221家、總數突破2200家。2023年1~11月,池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居全省第1位。
關鍵詞:高水平保護
生態立市呵護一“池”山水
“非法捕撈現象越來越少,長江里的魚兒越來越多。”57歲的東至縣東流鎮村民張根友2019年4月退捕上岸后,由捕魚人轉變為護魚人。他親眼見證長江水質改善、江豚騰躍,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2023年,池州還建成省內首個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數字監控平臺。
長江池州東至段,成群候鳥翩翩飛。楊科甲攝
作為長三角重要生態屏障,池州市把呵護“一江碧水向東流”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一以貫之地保護長江生態環境,長江禁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秋浦河(石臺段)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全國“最美家鄉河”。2023年,池州河湖長制獲國務院督查激勵,位居全省考核第1。
池州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態綠城,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氣”著稱,森林覆蓋率達60.6%;大氣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是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城市。
近年來,池州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先后開展“三大一強”專項攻堅、節能減排減污整改百日攻堅、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池州)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提質增效三年提升行動等系列行動,一批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2023年,池州市采取多種措施深入推進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3%。同時,建立碳達峰“1+N”制度體系,推進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整合關閉礦山6家;3條礦產品運輸廊道、1條礦產品鐵路運輸專用線開建。
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近年來,池州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的有效路徑,切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2023年,池州石臺縣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眼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池州人民最具幸福感的公共產品。
關鍵詞:高品質建設
融合發展提升城鄉品質
冬日的周末,池州老池口市民公園內不時有市民悠閑漫步。地處原池州507碼頭的老池口市民公園曾經建筑垃圾扎堆,經過環境整治、生態復綠和“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點創建,如今已“變身”為集休閑、娛樂、觀光于一體的城市客廳。
2022年底以來,池州市首批打造杏村西街、蓮花臺及廣場、平天湖生態濕地公園等10個“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點,努力達到“公共區域無死角、地面路面無積塵、城市家具無污漬、綠化綠地見景致”目標,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推動整個城市凈化美化。
2023年,池州市還大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東部產業新城“1+1+5”規劃體系基本形成,38個交通互聯、市政提升、水系整治、產業配套項目開工建設,平天湖區域棚改3000套安置房建成交付;老池口歷史文化街區完成片區修建性詳規編制和4幢歷史建筑保護性修繕。
風景如畫的貴池區涓橋鎮紫巖村。(資料圖)
池州市還加快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建成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82個,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覆蓋率達到80%。啟動建設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13個,培育“池州名村”10個。實施農村飲水保障工程29處,解決115個自然村24小時穩定供水問題。
城鄉品質提升,離不開交通硬件改善。2023年,池州市建成G318池州至青陽美麗公路、長江南路延伸段配套工程、白洋河堤下道路工程等多個交通項目。池黃高鐵已進入聯調聯試階段,池州長江公鐵大橋主體施工,G236殷匯至查橋、G318牛頭山至大渡口等項目開工建設。
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在池黃高鐵進行聯調聯試。 陳光學攝
關鍵詞:高效能治理
“人民至上”鑄就民生幸福
每天清晨,池州市民吳國華都會來到主城區翠柏南路的毓秀門農貿市場逛逛,購買一天的食材。“菜市場和超市一樣整潔明亮,蔬菜新鮮,服務熱情,累了還可以到二樓驛站休息。”在吳國華看來,如今逛菜市場已然是一種享受。
顧客在池州毓秀門農貿市場挑選蔬菜。
自“文明菜市”暖民心行動開展以來,池州市共完成了37處菜市的新建和改造任務,2023年,池州市6個城區菜市、17個鄉鎮菜市已完成整治和改造,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
文明菜市、健康口腔、便民停車、快樂健身、放心家政……這些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正成為當地黨委政府專項布置的“大事”,也成了當地市民可感可知的幸福。市民都知道,這些幸福都是一項項暖民心舉措的功勞。
2023年,池州市堅持人民至上,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當年,該市民生支出增長11.8%、占財政支出的83.5%。城市社區“三公里”就業圈實現全覆蓋;新增托育托位1663個;建成老年助餐點85個;7.4萬老年人在老年大學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暖民心行動和民生實事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
這一年,池州市新建改建中小學校7所、公辦幼兒園6所,組建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共同體35個。池州市人民醫院列入省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池州市婦女兒童醫院開業接診,實現社區(村)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正如池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受訪時所言:“我們努力把一件件小事當作‘頭等大事’來辦,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繪制成幸福實景,讓宜居宜業成為這座城市的最美風景、幸福底色和內在氣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