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23年干得怎么樣?2024年怎么干?桐城市近日召開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顯示該市2023年工作亮點紛呈。今年該市將堅定不移走好“工業立市、創新強市、人文興市、開放活市、生態美市”發展之路,將集中力量抓好聚力攻堅實體經濟,在厚植產業優勢上提升桐城高度等八個方面工作。
2023年,50項民生實事基本完成
2023年,桐城市,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億元、增長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2%,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7%。
其中,工業經濟穩中有新,現代農業穩中有增,第三產業穩中有進。位居全省制造業“畝均論英雄”改革綜合效益榜單第8名,被認定為首批省產品質量提升示范區,躋身全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市);“桐城鋅米”榮膺上海農交會金獎,“桐城小花”在安徽茶博會上斬獲“茶王”殊榮;雙港鎮獲評“中國富鋅小龍蝦之鄉”,金神鎮獲批創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
持續開展以情會商、以商引商、精準招商,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9個,總投資額達247億元,實際利用省外資金140億元。“院士之鄉”再添新彩,段路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笪良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全年民生支出55.0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6.1%。十項暖民心行動有序推進,50項民生實事基本完成。
2024年,將在煥新名城顏值上增添桐城靚度
2024年,桐城市將始終錨定“進十強、沖千億”、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目標,堅定不移走好“工業立市、創新強市、人文興市、開放活市、生態美市”發展之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以上,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7%以上,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桐城市將集中力量抓好聚力攻堅實體經濟,在厚植產業優勢上提升桐城高度;聚力攻堅重點項目,在擴大有效投資上再創桐城速度;聚力攻堅城市建管,在煥新名城顏值上增添桐城靚度;聚力攻堅全面振興,在建設和美鄉村上拓展桐城維度;聚力攻堅文旅融合,在挖掘文都底蘊上疊加桐城厚度;聚力攻堅生態環保,在擦亮發展底色上提煉桐城純度;聚力攻堅社會治理,在維護和諧穩定上彰顯桐城氣度;聚力攻堅民聲呼應,在創造美好生活上傳遞桐城溫度等八個方面工作。
實體經濟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桐城市將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桐城市將堅定不移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全流程關注、全方位助力、全要素保障,努力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
為聚力攻堅城市建管,在煥新名城顏值上增添桐城靚度,桐城市將堅持高標準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鞏固提升文明創建成果,充分展現有創意、有格調、有品質的城市印象。
打造城市發展新空間。突出規劃先行,爭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早日獲批,加快專項規劃、鎮級規劃編制進程,正式啟動國土空間詳規編制。完善內聯外暢大交通格局,主動融入國家干線高鐵、高速網絡,力爭合溫高鐵串聯桐城、G206城區繞城段改建等項目納入上級規劃;啟動S19淮桐高速、合安高速雙新出入口前期工作,爭取G237一級公路改建、S231廬江至桐城段新建、S231桐城至宜秀段美麗公路等工程早日開工,確保無岳高速青草出入口建成使用、S231孔城段升級改造主體工程如期完工。
豐富城市建設新內涵。致力提升功能品質,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3個,新增停車泊位1000個以上,建成望溪路碧桂園停車場;開工建設建筑垃圾處理廠、桐南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加快推進幸福春天保障房一期、烏石路新菜市場建設,力促和平東路及北環路上跨高速橋、龍眠新橋早日竣工。著力凈化美化環境,有序推進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網病害點整治等工程,完成東干渠、中四渠支流水系治理,確保龍眠新橋上游河道治理及景觀工程如期完工。全力完善基礎配套,實施一水廠異地新建、三水廠擴建工程;啟動南部新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和平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打造“口袋公園”2個,新增、提升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讓市民開窗見綠、出門見景;高標準完成國家園林城市復查。
構建城市管理新模式。健全文明城市創建長效機制,嚴格落實“門前三包”、網格化管理,全力推進文昌大道南側閑置地塊、城區鐵路沿線環境整治,重點抓好占道經營、違規廣告、私搭亂建、空中纜線等領域整治,加大臟亂差現象、不文明行為曝光力度,提升公眾文明意識。升級完善數字城管、“文都美”等平臺,實施路燈節能及智慧化管控升級改造,穩步推動路邊智慧停車收費一體化;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區域30個。搭建智慧物業平臺,擴大“皖美紅色物業”建設成果,實現無物業管理住宅小區“清零”。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推評、選樹各級好人40人,創建安慶市級以上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陣地10個。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