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中藥望聞問切”是運用中藥“望、聞、問、切”四法,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中藥有關信息,通過多維度認知中藥,從中藥的來源、藥用部位以及中藥的形狀、顏色、生存狀態、氣味、味道、質地等藥象,演繹歸納,推導中藥藥性及中藥功效。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講席嘉賓從望、聞、問、切四個方面來分析中藥。
講席嘉賓朋湯義
嘉賓簡介
朋湯義 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藥學碩士生導師、徽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常務委員、國家執業中藥師。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徽派炮制實訓中心、中藥識別科普館負責人;安徽省教育廳省級示范“中藥識別”實訓中心、省級示范“徽派中藥炮制”實訓中心負責人。
長期從事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中藥實踐培訓、臨床中藥教學、藥事管理及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等工作。首次在新安醫家陳嘉謨總結的制藥原則及輔料炮制理論的基礎上,打造“徽派中藥炮制”學術流派,并致力于中藥炮制技術的傳承與應用推廣。著《中藥傳承游學記》《中藥望聞問切》。
望,觀其形、色、態
中藥絕大部分源于自然界中,一般具有特定的物象,如形狀、色澤等外在特征。“中藥望聞問切之“望”法,即通過眼睛觀察中藥科屬來源、藥用部位、形狀及色澤等外在特征,使用比類歸納法,可對中藥藥性及功效進行綜合歸納推斷。”朋湯義介紹。
望其形狀。從中藥來源看,基原相近,藥理活性成分相似,功效相似。無論是從現代植物分類學上,還是按中醫藥傳統思維,一些基原相近的中藥原植物,其藥性和功效也基本相同或相似,相同藥性的中藥性味和功效具有共同之處。如來源于姜科的植物類中藥,多具辛溫之性,能夠溫中散寒,如砂仁、豆蔻、高良姜等。
從植物類中藥用藥部位看,取材部位相同,功效亦有相似。生物體的結構對其功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生物體的功能又對其結構起反作用。植物在生長中所主的功能與藥性表現有一定規律可循,如根及根莖類中藥,取自植物的地下部分,一方面,根吸收了地之陰寒之氣,因而多有清熱之作用;另一方面,根類中藥多為多年生植物,根部貯藏了大量的營養成分,因而多具補益作用。莖是連接植物根與葉、花、果實的部分,起著輸送、傳導作用,多具通達、行運之功,因而大多藤莖類中藥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
從中藥本身固有形狀看,其藥性功效與之關系密切。中藥有形效相參之說,部分中藥觀其形,便可知其效。清代名醫徐大椿有云:“因形以求理,則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蓋可推矣”。如中藥之人參,“……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備,故主補人之五臟”。
望其色澤。在中醫藥理論天人相應思想的指導下,中藥望聞問切應用五行學說將中藥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中藥顏色不同,屬性、歸經及功效均有所不同且有一定的規律性。
望其生存狀態。動物類中藥原動物的生存環境、生物特性、生活習性與功效密切相關。
原動物的生存環境不同,亦會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如貝殼類中藥,其原生物體生長于水里,使得這類中藥性質歸里偏陰,多具有平肝潛陽或滋陰潛陽等功效。
此外,動物的生長環境及其生物特性也與其功效密切相關。如雞,其肫能磨砂石,故雞內金有通淋化石之功。
植物類中藥生長環境、生物特性亦與功效密切相關。植物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都要從生存環境中取得。植物為了適應其生長環境,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物特性,生存狀態決定中藥藥性。如蘆根,《醫學衷中參西錄》謂:“葦之根其性涼能清熱利水,更善滋養肺陰則用根實勝于莖明矣”。
聞,嗅其氣味
“中藥望聞問切之“聞”法,即通過鼻子能否聞到一些中藥的特殊氣味及氣味的厚薄,比類歸納,最終對中藥藥性及功效進行綜合推斷。”朋湯義介紹。
中藥氣味與中藥成分關系密切。中藥的內在物質特性決定了它所散發的氣味,其氣味厚薄與中藥的四氣相互對應,故而中藥的氣味與中藥四氣(四性)既有區別又有著密切聯系。
芳香或辛辣燥烈之氣類中藥,其性多溫、熱,多具有升浮之性,此類中藥分別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燥濕健脾、溫里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溫開醒神等作用,如羌活、豆蔻、吳茱萸、香附等。
無氣味或清涼特異之氣類中藥,其性多寒、涼,多具有沉降之性。此類中藥分別具有疏散風熱、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退熱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涼血止血、清化熱痰、涼肝息風、清心開竅、滋陰潤燥等功效,如薄荷、重樓、番瀉葉、白及等。
異香或臭穢之氣類中藥。聞之有特異香氣的中藥,一般具有辛香走竄之性,多為芳香辟穢、開竅醒腦之品,可治療閉證神昏,如白芷、麝香、蘇合香、樟腦等。聞之有臭穢之氣的中藥,取其以穢制穢,具有辟穢解毒之效,內服或外用可以祛除邪穢,如人中白、人中黃、牛黃、阿魏等。
腥膻之氣類中藥。動物類中藥包含動物全體(如蜈蚣)、動物體的一部分(如鹿茸)、動物的分泌物(如麝香)及動物的生理或病理性產物(如蛇蛻、牛黃等)。現代研究發現,動物類中藥在維持血液正常運行、保護神經系統、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顯著的作用,在臨床的運用極為廣泛。
問,入門口嘗
“中藥望聞問切之“問”法,即通過口嘗得到中藥的滋味,比類歸納,最終對中藥的功效進行綜合推斷,還可以推導中藥的歸經、升降浮沉等作用部位和作用趨向。”朋湯義介紹。
中藥的五味,首先是指中藥的真實滋味,與中藥所含的成分有關;其次是中藥的功效總結,體現了味與功效的聯系,因而應具有規律性。
酸味。酸(澀)味多見于果實類中藥,尤見于未成熟的果實類中藥,一般多含有有機酸、鞣質等成分,故如果僅求其酸澀收斂之效,當于果實未成熟時采收最佳。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有機酸、鞣質等物質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凝固、吸附及調節神經系統等方面的藥理作用。酸味中藥多用于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不止等證。綜合歷代醫家觀點,結合現代藥理分析可知,酸(澀)味中藥具有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等功效,如木瓜、訶子、石榴皮、芡實等。
苦味。苦味見于植物類中藥各用藥部位,尤見于根及根莖類中藥,一般多含有生物堿、苦味質等成分,故根多苦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物堿、苦味質等物質具有抗炎、抗菌、止咳、致泄、止嘔等方面的藥理作用。綜合歷代醫家觀點,結合現代藥理分析可知,苦味中藥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清熱涼血、苦溫化濕、苦寒瀉下、下氣平喘、降逆止嘔等功效,如梔子、黃連、穿心蓮、大黃等。
甘味。甘味多見于根類(尤見于貯藏根)、成熟的果實類、種子類中藥,一般多含有糖類、淀粉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糖類、淀粉等物質具有調節機體功能,補充機體的不足,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以及殺菌、解熱、降血脂、降血壓、利尿等方面的藥理作用。結合現代藥理分析可知,甘味中藥多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等功效,如人參、山藥、甘草、大棗等。
辛味。辛味多見于花類、葉類、莖藤類中藥,多存在于植物的地上部分,一般多含有揮發油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揮發油等物質具有解熱、抗炎、抗病原體、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發汗、調整腸道平滑肌運動等方面的藥理作用。結合現代藥理分析可知,辛味中藥多具有解表、化濕、溫里、行氣、活血、開竅等功效,如麻黃、佩蘭、干姜、廣陳皮等。
咸味。咸味多見于動物類中藥(尤見于貝殼類中藥)、礦物類中藥,一般多含有無機鹽類及鉀、鈣、鈉等微量元素。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無機鹽類及鉀、鈣、鈉等物質具有抗腫瘤、抗炎、抗菌、致瀉、影響免疫系統等方面的藥理作用。結合現代藥理分析可知,咸味中藥多具有導下散結、重鎮安神、息風止痙等功效,如芒硝、海藻、磁石、牡蠣等。
切,以手之感覺
“中藥望聞問切之“切”法,即通過用手掂量、觸撫、掐捏、捻壓等方法得出的感覺,比類歸納,最終對中藥藥性及功效進行綜合推斷。”湯朋義介紹。
以手掂之,感覺中藥質地的輕重。中藥的質地與中藥的升降浮沉相關,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如質輕的中藥,如花、葉、枝等,大多為升浮藥,其性主溫熱,作用多主上升、向外。而一些質地重實者,如礦物、貝殼等,大多為沉降藥,其性主寒涼,作用多主下行、向內。
以手撫之,感覺中藥自身的溫度,以推導相關升降浮沉特性。物質的能量是客觀守恒的,其轉化能量更有著一定的方向性,性屬溫熱之物大多也具升浮之性,而性屬寒涼之物大多也具沉降之性。如輕清至虛的花、葉、莖、枝類中藥大多為升浮藥,古人有除旋覆外諸花皆升之說,一般升浮藥,其性主溫熱,溫熱屬陽,作用多主上升、向外。
以手捏之,具有黏膩感的中藥,該類中藥多有滋補之性。“厚膩多補”,一般黏性中藥多含有糖、黏液質、脂類等營養成分。凡以手捏之,具黏膩感中藥,多有滋補之性,如蜂蜜、麥冬、黃精等。
以手捻之,具有粉性中藥具有吸濕性,該類中藥一般具有收斂作用。“粉末常斂”,一般粉性物質具有吸濕性,具有收斂或生肌作用,如煅石膏、煅明礬。凡用手捻之,具粉性中藥,多有收斂之性,如馬勃、煅石膏、蒲黃、海螵蛸等。
“中藥之所以各有其效,是因為中藥各有其形、色、氣、味、質等自然屬性以及中藥原植物原動物的生活環境、生物特性、生活習性等各有其特點。中藥的來源、藥用部位及中藥的形狀、色澤、生存狀態、氣味、味道、質地等特性與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中藥藥性及中藥功效有著密切的聯系。”朋湯義說。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