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由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養老行業研究團隊研發的《2023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發布。數據顯示,2023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排名前十的是三亞、海口、瓊海、廣州、珠海、南寧、柳州、廈門、深圳、江門。其中,深圳由去年第11位進入第9位,江門由去年的第24位躍居第10位。
如今,快速老齡化對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挑戰,“候鳥式”養老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所接受。近日,北京提出19項重點任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要立足多元需求,積極構建居家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旅居養老三種形態相互銜接補充的養老服務工作新格局。在旅居養老方面,推動建立北京老年人“冬南夏北”候鳥式養老服務工作機制,鼓勵支持北京老年人冬季到海南,夏季到河北、內蒙古等北方地區候鳥式旅居養老。
近年來,安徽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積極搭建平臺,加快促進養老產業發展。與中國康養集團簽訂合作協議,一攬子康養項目在合肥、黃山逐步落地。宣城、池州等地則抓住旅居式、候鳥式養老模式機遇,結合境內優質生態環境,建設康養基地,通過環境留人,發展養老經濟。比如廣德市積極謀劃推進康養基地先行區建設,加速打造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廣德先行區。2023年前三季度,該市接待長三角地區康養旅游人群345.2萬人次,同比增長58.6%。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