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鳳臺縣退役老兵余皖濤、岳彥軍發現一戶人家著火后,得知屋內可能有人被困未出來,兩人憑著在部隊學到的本領,連續兩次勇闖火場,救出兩位八旬老人后,又返回將明火撲滅。5月19日,兩位老兵被評為2023年一季度淮南好人。5月22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余皖濤、岳彥軍都不是第一次救人。
巡查途中發現火災
為確保空氣質量達標,環境不被污染,最近幾年的秋冬季節,鳳臺縣都會把秸稈禁燒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2022年12月27日下午,鳳臺縣新集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站副站長余皖濤和新集鎮綜合執法大隊隊員岳彥軍又和往常一樣,開著巡查車在鎮域內進行巡查。巡查車上備有滅火器等滅火工具,如果發現有人偷燒秸稈,隨時取出工具進行撲火。
“當天下午5點多,我們往羅楊村巡查時,遠遠看到前方搬遷居民區冒出黑煙,憑直覺那里發生了火災。”余皖濤和岳彥軍立即加速開車來到居民區,發現黑煙是從一棟居民樓二層一戶人家里冒出來,樓下圍觀群眾看著滾滾濃煙議論著。
余皖濤、岳彥軍從大家的議論中得知,這個居民區里住的大多是搬遷戶,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很多老人和孩子,著火的這戶人家住著一對老人,但不確定兩位老人是否在家。
群眾用手機拍下余皖濤、岳彥軍逆行沖進火場救人的模糊背影。
沖進火場救出老人
“我退役前是陸軍偵察兵,岳彥軍退役前是武警消防兵,我們都有一定的救援常識。當我們知道屋里可能有老人的時候,第一個想的就是趕快將人救出來。”余皖濤和岳彥軍迅速從巡查車里取出滅火工具沖上二樓,同時從外面把室內的電給斷掉。
讓兩人沒有想到,這戶人家的房門被反鎖上,情急之下,兩人只能用力踹門。門被踹開后,迎面而來的是滾滾濃煙從里面竄出來。
“里面有沒有人?!”余皖濤大聲問。“有人,先找我老伴。”里面傳出男人回應的聲音,余皖濤馬上判斷屋內應該有兩個人。
屋里的煙很大,但離地面幾十公分的地方沒有煙,救人的時間非常緊急,兩人來不及去找濕毛巾捂住鼻子,進行了簡單分工后,岳彥軍先沖進去救人,余皖濤在門口打報警電話。
“離地面幾十公分位置沒有濃煙,我是俯下身子爬進屋里的,當時看到一位老太太蹲在里面一個門口,著火點是室內空調和周圍雜物,大火剛剛燃起來,老大爺站在空調邊的沙發旁,手里拿著茶杯,看樣子是慌了,想用杯子里的水滅火。”岳彥軍說,老大爺當時的身體狀況還好,老太太好像已半昏迷狀,他立即將老太太背出來,送到門口交給余皖濤后,又返回屋內,去救老大爺。
這時,余皖濤將老太太背到樓下后,也立即返回二樓,看到岳彥軍已將老大爺救出來,兩人又將老大爺架著送到樓下,整個救人前后用了大約7、8分鐘。
從火場里救出來的老人。
英勇事跡傳為佳話
余皖濤、岳彥軍二人再次回到二樓,看到空調內機和旁邊堆放的雜物已完全燃燒,火勢不斷向四處蔓延,如果火勢不能及時控制,后果將不堪設想。
岳彥軍用滅火器撲滅空調和周圍的明火后,余皖濤迅速用撲火把扒開厚厚的雜物,露出里面的星火,岳彥軍又用滅火器將星火撲滅,很快控制住火勢蔓延。
這時,接到警情的消防隊員也趕到現場,迅速上樓進入屋內排查火點隱患,在看到屋內火勢已滅并對由電路引發火情的正確處理后,一致稱贊。
余皖濤、岳彥軍來到樓下,看到老太太已恢復清醒,詢問得知兩位老人都80多歲。當天,兩位老人在屋內準備做飯,因為天氣比較冷,就一直開著空調吹熱風,沒想到空調內機突然冒起黑煙,瞬間黑煙彌漫至整個屋內,屋內電線噼里啪啦的開始燃燒,兩位老人嚇得身體發軟,正在手足無措時,聽到了激烈踹門聲,知道是有人來救他們了。
余皖濤、岳彥軍用黃金15分鐘時間救人、滅火英勇事跡在鳳臺縣當地被傳為佳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軍人退伍不褪色的錚錚誓言、關鍵時刻勇救人的果敢擔當,被淮南市文明辦評為2023年一季度淮南好人。
救出老人又把火撲滅后,岳彥軍的臉都被熏黑了。
對話:兩人不是首次救人
5月22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余皖濤、岳彥軍英勇事跡時,得知余皖濤在12年的軍旅生涯中,曾多次立功受獎,還赴西非馬里執行維和警衛任務,榮獲聯合國和平使命三級勛章;岳彥軍在部隊時也曾多次立功受獎,兩人都不是第一次救人。
記者:你們倆都當過兵,都在部隊受過專業的救援、救護訓練吧?
岳彥軍:我是消防兵,專業就是搶險救援和滅火,那天巡查中看到有火災,我沖上去救人、滅火,這是一個消防兵的職業本能。
記者:你過去做消防兵,是不是救過很多人?
岳彥軍:我當了2年半兵,出了多少次警,救過多少人,我自己也不記得,記憶最深的一次是陜西銅川發生泥石流埋了人,我們去救援,全部都用手去扒,我和戰友的手都被磨破扒出了血。
記者:你在過去也救過人嗎?(記者把目光移向余皖濤)
余皖濤參加維和時與外國小朋友合影。
余皖濤:我曾在2016年休假途中,當時正趕上春運,在去濰坊的列車上,我買的無座票,站在車廂結合部,看到對面站的小伙子面色和嘴唇都比較白,過了一會兒,他身體向正方向前傾倒下,我第一時間彎腰將他抱起,使勁掐他人中,大概持續五六秒,他才緩緩睜開眼。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當過兵的人肯定會第一個上前施救。
余皖濤參加維和時留下的照片。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