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對于“芍陂”這兩個字,大家一般的讀法就是(shaopi),而“相約安徽·向春而行”風情淮河采風團一行人員前往淮南市壽縣安豐塘(芍陂)后,才知道這兩個字真正的讀法是(quèbēi)。
安豐塘。
安豐塘在壽縣城南30公里處,為四面筑堤的平原水庫。古名芍陂,今名安豐塘。芍陂之名,始見于《漢書·地理志》:“廬江郡,…… 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至于安豐塘之名,則始見于《唐書·地理志》:“壽春……安豐……縣界有芍陂,灌田萬頃,號安豐塘”。但自唐至明,通常仍稱芍陂,有清以來,才號稱安豐塘。
安豐塘。
作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芍陂、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創建于春秋楚莊王時,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史載,為楚相孫叔敖所建。芍陂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它的創建,為后期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芍陂興建后,歷代都有修治,東漢王景、劉馥,晉劉頌,南北朝劉義欣,隋時趙軌,以及其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竣。
紀念館。
新中國成立以來,芍陂灌區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對芍陂進行了綜合治理,溝通了淠河總干渠,引來了大別山區的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3大水庫之水,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水庫,蓄水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67萬畝,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美譽。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0月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同年 11 月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相約安徽·向春而行”風情淮河采風團在芍陂景區了解到,作為我國較早的人工水庫。芍陂施工技術講究,選址合理,蓄灌關系考慮周全,被譽為“神州大塘”。如今的安豐塘水域面積達5萬畝,灌溉著江淮大地63萬畝良田,堤壩內坡由石塊鋪砌,塘內煙波浩渺,堤岸綠柳成蔭,不少國內外水利專家和國際友人來這里參觀考察過。
與之相鄰,北堤外建有孫公祠,為紀念孫叔敖。現存殿宇、碑庫各3間,石刻19塊,碑文記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區分布、用水規劃及歷代整修情況。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市級廉政教育基地、國家3A級旅游景區,對外實施免費開放。
景區紀念石。
由于安豐塘景區人文資源豐富,發展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前,壽縣正在加強安豐塘區域內環境治理,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旅游產品開發、設計。在符合歷史、文化、民俗和當地實際的基礎上,找到與旅游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擦亮“天下第一塘”的金字招牌,提升壽縣旅游的整體水平。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