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唐大運河串起天下糧倉,孕育錦繡河山。千年運河雖已湮沒在歷史煙云,但仍舊滋養著流域周邊的一方水土,才有泗縣如今花木葳蕤,煙波浩渺的運河景致。
天氣轉暖、柳芽萌動,在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泗縣段,又迎來了一年中“隋堤煙柳舞婆娑、如詩如畫春盎然”的最美季節。站在大運河畔柳道上,放眼望去,成排的垂柳一路延伸,柳絲上已漸漸吐露出鵝黃的新綠,岸邊的蘆葦叢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從岸邊遠眺天際,河兩岸有許多肥沃的土地和紅頂白墻的住宅區。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運河的當地人也是如此,古韻悠然的河道依舊為兩岸的農田灌溉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滋潤著莊稼和人們的生活。
2006年4月間,宿州境內某處的一次考古挖掘,人們發現了距今1000多年前隋唐古運河的遺址,剝去歷史的塵封,古運河的身影逐漸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面前。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自西向東橫穿泗縣,水故道28.1公里,是隋唐大運河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態遺址”,也是泗縣驚艷世界的文化亮點,波瀾不驚的運河故道如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訴說著古運河的沉浮變遷。
作為泗縣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大運河泗縣段沿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坐落于城市中心的省保單位文廟大成殿、泗縣明清時期商業集散中心的山西會館、千年古剎釋迦寺大殿等。河邊還有樹圍4.12米的千年古槐,至今依然蔥郁、蒼翠欲滴,被譽為“千里汴河第一槐”。沿線出土文物豐富,僅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各類的瓷器瓷片便有千余件。沿線旅游資源豐富,有清水灣公園、運河人家園林景區、泗縣農業觀光博覽園、碧云天、惠佳農業觀光休閑園等。
千年時空悠然更迭,當年盛況一時的隋唐大運河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而它在泗縣境內的這段遺存,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雖然通航已不再可能,但望著東流的河水,依然可以想象出昔日千帆百舸、人聲鼎沸的繁榮景象。
近年來,泗縣十分重視對大運河泗縣段的管理、保護與利用工作,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珍貴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科學利用、合理保護,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整體規劃利用,形成了完善科學的管理保護與利用體系。為了做好運河管護工作,先后實施“清水工程”、“綠蔭工程”等項目,使得大運河泗縣段整體環境情況得到明顯改善。為了更好地展示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遺址,專門建設大運河泗縣段展覽館及博物館大運河泗縣段遺址展區。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