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我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時,圍繞鄉村振興發展等方面提出了20多條建議,每一件建議都得到了國家部委及相關部門的回應,今年我將繼續聚焦農村產業發展等問題建言獻策。”2月11日,安徽省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集中采訪活動來到了池州市,今年繼續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王建偉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將把因地制宜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等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
整合茶產業打響“霄坑綠茶”品牌
在池州市貴池群梅村鎮霄坑村,提到黨委書記王建偉,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在村民眼中,王建偉在村里擁有相當高的“威望”,大家把他當作“領頭雁”。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區腹地,平均海拔700米,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5000畝優質綠茶,久負盛名。歷史上由于缺乏統一規劃,一段時期內,村民們單打獨斗、小廠林立,不僅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形成不了品牌效應,甚至存在十分嚴重的無序競爭現象,最后導致霄坑茶葉整體形象下降。
“2018年開始,我就帶著村里的鄉親們進行茶葉資源整合,統一打造鄉村綠茶的公共品牌,集中力量擴大霄坑綠茶的影響力。”王建偉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以前霄坑茶葉的小作坊比較多,茶葉生產銷售等情況比較亂雜,長久下去會不斷削弱霄坑綠茶的影響力。“后來在參加全國‘兩會’時,我多次跟代表團其他成員交流,想到霄坑茶葉要發展,就必須走整合資源、統一品牌、做優產業的路線。”
在明確發展思路后,王建偉便領頭走上了統一霄坑綠茶品牌的改革之路。“通過整合之后,村民明顯感覺到茶葉品牌的宣傳力量增加,也得到消費市場的認可,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走這條路了。”在王建偉的帶領下,霄坑村集結了村內6家規模以上的茶葉加工廠,成立霄坑村茶葉協會,采取“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改良茶葉生產制作、統一產品品牌包裝。
同時將昔日難成氣候的小作坊“蝶變”成現代化管理的茶業企業,并順勢舉辦茶葉開園節,邀請權威專家學者、主流媒體、知名攝影家參與宣傳推廣,一舉將“池州霄坑綠茶”品牌推向安徽乃至全國市場。
目前,霄坑村還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了三年的合作協議,對茶葉的品種選擇、茶葉的品質分析等做出研究,進一步提升池州霄坑綠茶的宣傳推廣效果。“我相信,通過3-5年的時間,池州霄坑綠茶的品牌將在安徽乃至全國打響。”王建偉說道。
聚力“紅+綠”模式發展鄉村旅游
提到霄坑村下一步的發展,王建偉坦言,他將帶領村民進一步改革,走出“紅+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些年,得益于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擁有很多外出考察的機會,發現一些先發地區不僅傳統產業做的好,而且在文旅融合上很成功。”有了其他地區的借鑒經驗,王建偉便想著能不能在自己村里也開展文旅融合的發展改革。
王建偉介紹,霄坑村遠山如黛、清澗似玉、茶田錯落、風景旖旎,再加上該地還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曾經,黃西工委機關在我們這里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解放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王建偉說,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便開始推進霄坑村的紅色文化建設。2019年,他與村“兩委”干部商議,決定向上申報項目,挖掘紅色遺存,并于2020年獲批建設中共黃西工委紀念館。
2021年6月,位于霄坑村的中共黃西工委紀念館正式揭牌,吸引不少游客參觀。接下來,王建偉將帶領霄坑村一改往日村莊治理模式,圍繞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兩條主線,將整個村域規劃布局建設作“一攬子”計劃,系統建設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據悉,目前霄坑村已建有7家星級農家樂和2處特色民宿,每年來村游客2萬余人。
在帶領鄉村產業發展有了成功經驗后,王建偉也在不斷地走訪調研,希望能把更多百姓心聲帶到全國兩會上。“今年我想就因地制宜分層次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王建偉提出,建議將鄉村三級分類分層次發展鄉村振興,比如繼續大力扶持、發展本身產業優的鄉村,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其次,挖掘、推動可以培育產業的鄉村,而對于產業資源有限的鄉村可以從鄉村環境等方面治理鄉村環境,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