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歙縣徽州古城府衙廣場熱鬧非凡,許村鎮農民和桂林鎮農民在春雨中舞起許村板凳龍、西坑草龍,還有歙州舞獅隊雙獅表演獻給市民和游客。
據了解,許村板凳龍是由30塊長2米、寬15厘米的木板組合而成,全長60米。每一塊木板上扎有三只大紅燈籠。伴隨著鏗鏘的鼓樂,通身赤紅的龍身,上下翻騰,寓意吉祥如意。西坑自古以來就有舞草龍的習俗,已經傳承了650年。西坑地理位置偏僻,鮮被外界關注,因此該村中秋舞草龍的習俗得以原汁原味地沿襲至今。
2月3日晚,歙縣徽州古城府衙廣場百盞魚燈閃爍,“百子鬧元宵”活動上演,北岸鎮瞻淇村農民舞動兩條大鯉魚,引領百子舞魚鬧元宵。
當晚,來自黃山市三區四縣的百名小學生分為十個魚燈隊開展了別開生面的“百子鬧元宵”表演。學生表演的魚燈是在非遺老師指導下用竹篾和一張白紙扎小魚、糊小魚,自己設計圖案畫小魚,每個人制作了一盞自己專屬的小魚燈。
北岸鎮瞻淇大魚燈引領百盞小魚燈浩浩蕩走出府衙,沿著陽和門、許國石坊、打箍井、南譙樓環線,一路鑼鼓喧天,群魚歡騰,點亮了古城的夜空。
百子鬧元宵,也叫百子迎福。百子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特定含義,“百”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由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愿望發揮到了極致。早在宋代就有《宋人百子鬧元宵圖》,蘊含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團圓吉祥,闔家歡樂”的美好寓意。
吳建平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