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晚新聞訊 2023年1月15日,農歷臘月二十四,是傳統的小年,記者來到銅陵市郊區陳瑤湖鎮。
銅陵市郊區陳瑤湖鎮萬畝花園圩顯得格外的空曠、沉寂。一吃過早飯,花園村村民凌清理穿著雨靴,來到自己辦的東啟家庭農場,在積雪覆蓋的小麥地里清溝瀝水。他說,這兩天連續雨雪,田間積水容易造成漬害,如果不及時排除,將導致小麥根系和葉片腐爛。
凌清理右眼殘疾,妻子孫姑患有小兒麻痹癥后遺癥。多年前剛結婚時,因擔心妻子無人照應,凌清理不敢外出務工,便在當地打點零工。凌清理拒絕吃低保,他說:“我雖然殘疾,但可以憑勞動吃飯。”
凌清理一直接受農技專家李五云的指導,到2016年,成了科學種田的行家里手,在萬畝花園圩流轉了110畝土地,辦起了陳瑤湖鎮東啟家庭農場。
這一年陳瑤湖鎮農技站承擔了樅陽縣單季稻品種展示園項目和一種新型微肥對照空白試驗項目。凌清理主動申請用家庭農場的土地作為單季稻品種展示項目種植用地。這比正常種田,風險自然要大一些,而且由于是多品種展示種植,與選擇種植一種已知的優質水稻相比,總體產量也會低一些。但凌清理說:“項目做成了,對大家有利,能為社會做點貢獻,我個人即使吃點虧也是值得的。”
2022年,陳瑤湖農技站承擔了銅陵市郊區優質專用單季粳糯稻新品種示范展示項目,凌清理主動找到農技站負責人表示他的家庭農場可以提供展示用地,他共拿出38畝土地供農技部門挑選了12個新品種進行了種植展示,并獲得成功,凌清理為新品種水稻的推廣又做出了新的貢獻。
盡管凌清理夫妻雙雙殘疾,但他們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打拼出幸福生活。他們將孩子送到合肥讀書,現在孩子在江蘇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他們家里還翻修了二層小樓,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家庭和諧,小日子過得令人羨慕。
周巨龍 大皖新聞記者 余國章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