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英才計劃”、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提及一個個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動,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與親歷者,一代又一代的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人如數家珍,有話可說,有回憶分享。各項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動培養了全省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全省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了各類優秀科技幼苗的涌現,展現了全省青少年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精神風貌。
兩大青少年科技賽事發展壯大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前身活動就已開展。“當時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對于青少年科技活動順利開展是有力的推動。”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第一任主任林順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和科學討論會;到了2000年,活動更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從2002年開始,大賽與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進行整合,統一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舉辦一屆。
“第一屆創新大賽,安徽省就積極組隊參加,并拿下一枚全國一等獎獎牌。此后,安徽省每年通過舉辦區、市、省各級賽事,層層選拔,遴選優秀人才組隊參加全國大賽,摘金奪銀。”林順甚為自豪地回憶當時情景,而其中,第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安徽省首次承辦,“質量和規模都是空前的。”
千禧年之際,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揭開了帷幕。作為青少年科技教育強省,安徽是該項賽事的發起單位之一。“第一屆在廣東舉辦,我們帶了安徽4支隊伍去參加,拿下一個全國一等獎。”時任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副主任徐南桔回憶道。
成績的取得,反過來激發了組織者的信心與熱情。此后,安徽省每年都舉辦青少年機器人競賽,賽事工作得到了各市與學校的支持和響應。“經過多年的培育,競賽不斷發展壯大,安徽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水平已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國際青少年機器人賽事中也是常客。”
打造眾多優質科普活動品牌
除了兩大賽事,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還致力打造優質科普活動品牌,比如開展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科學夏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等,努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科普教育有助于開發青少年的智力,啟迪他們的智慧,提高他們觀察事物、了解社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原處長張曉鋼舉例說,科學夏令營是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的品牌科普活動,“我們會選擇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主題與形式,再結合社會熱點,充分利用安徽所擁有的高校、科技資源,組織開展。”
例如,當年火熱的“合肥之水夏令營”,帶領孩子們探訪了“自來水是怎么來的”,了解自來水的生產過程、水源地保護問題、水的綜合治理與污染及水源保護的重要性等。“像‘生物夏令營’這樣專業的學科夏令營,我們從1998年開始,一直堅持開設了十多年時間。每年帶學生去國家自然保護區探訪,認識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再制作標本、畫長卷等。”張曉鋼說,夏令營由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帶隊,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進行科技普及與傳播,先后有數萬名學生參與其中,普及面廣,效果好。
均衡資源促進全省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
由于安徽青少年在全國多項科技活動中嶄露頭角,成績斐然,1997年,省編辦批準成立獨立建制的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隸屬安徽省科協。成立以來,中心繼承以往的優良傳統,搭建平臺,組織好各項競賽和活動,擴大影響,提高美譽度。
經過20余年發展,如今,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如火如荼開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了加強對全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促進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均衡發展,推動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繁榮發展,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正在著手建立新場館,預計于2023年9月對外開放。
資料顯示,新場館位于安徽省科技館項目主體建筑內的四層和五層部分區域,總布展面積8267平方米。四層為“協同·啟智”主題,設置《科普強基》《科創引路》《科教共育》《開放式教育活動空間》四大科技教育活動區;五層設置“前行·問天”主題教育活動區,將開發科技教育內容資源、配備實驗器材和裝備、設置科技項目等。
據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副主任鄭軍介紹,“新場館還將重點解決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發展不均衡問題,比如,有些市發展得好一點,有一些則普及面與獲獎面都較欠缺,新場館將提供新陣地,同時將打造系列網上科技教育活動,讓偏遠地區的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同樣受益,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水平。”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如何組織引領更多優質的科技項目,將項目做好做精,形成一批優秀成果,將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攻方向。”鄭軍說,“目的是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優質的科技教育資源,打好科研基礎,提升科學素質。”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