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2月30日上午,皖江文化研究會與安慶市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尋拍老安慶第十一季:尋訪國立安徽大學西校區》,在國立安大大門舊址百子橋啟動,數十名攝影和文史愛好者參加了該活動。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在尋拍現場,還原百年前歷史現場,深度觸摸古城安慶文脈。
抗戰淪陷后,安慶滿目蒼夷,人口銳減,省立安徽大學成為日軍倉庫和養馬場,從迎江寺到大觀亭,昔日繁華的沿江碼頭,被拆成一片荒涼,淪為軍事禁區。抗戰勝利后,國立安徽大學在舊址復校,三年間共培養學生1600余人,本科畢業生759人。負責修建校舍的陶因、張其濬、胡子穆等人,淪陷前多在省立安大任教,固有的人文情懷,成為推動復校的力量。面對斷垣殘壁,蓬蒿如麻,馬糞如山,以及新桂系軍政當局阻撓,這群羸弱的書生,不屈不撓,為桑梓教育嘔心瀝血。1946年8月4日進場清理維修,三個多月努力,11月11日,國立安徽大學正式開學。
據汪軍會長介紹,國立安大校園南到城墻,北到清水壕,東到菱湖,西到連魚山坡(今汽運公司宿舍),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清水壕北側興建紡織廠,修建紡織南路,將國立安大校園一分為二。
此次尋訪的國立安大女生宿舍、辦公樓以及大禮堂舊址,都在西校區。當尋訪隊伍來到后山坡大禮堂舊址,百年香樟樹下,俯瞰坡下清水壕舊址,校園氣勢猶在,人文氣韻猶存。
據了解,作為皖江文化研究會的品牌活動,尋拍老安慶從2013年開始,已連續舉辦十一季,吸引眾多攝影和文史愛好者參與,老照片與尋拍影像,在網絡形成一股安慶citywalk力量,極大地推動了安慶城市文旅蓬勃開展,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在成為新興的網紅打卡城市。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