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12月10日在北京喜劇院上演,“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的旋律裊裊在梁,12月25日晚,“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活動重要劇目——黃梅戲《天仙配》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兩部“看家大戲”相繼在京唱響。賡續傳承,盡展老經典黃梅戲恒久魅力;傳代新人,凸顯新時代黃梅戲勃勃生機。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膾炙人口的曲調響和耳熟能詳的故事,家喻戶曉的經典唱段,被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青年演員再度唱響。黃梅戲《天仙配》曾獲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槐蔭樹下“邂逅”董永結為伉儷,一夜之間織成十匹錦絹,助董永三年長工改為百日,滿工路上二人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降旨令七仙女返回天宮,生生拆散了恩愛夫妻。
百聽不厭的唱段,只能用經典來形容,臺下觀眾忍不住就會跟著一起唱,北京觀眾洪豆說:“第一次走進劇場觀看《天仙配》,從舞臺布景到演員表演,都給我很多驚喜。”作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看家大戲”,《天仙配》幾十年來常演常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戲曲人才。青年演員王瑩剛進入學校學習黃梅戲的時候,就開始排練《天仙配》,十幾年來扮演過劇中多個角色,如今終于走到C位,擔起“七仙女”的演出重任。“飾演自己夢寐以求的角色,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我會努力向前輩藝術家學習,和年輕同事一起為觀眾獻上耳目一新的‘青春版’《天仙配》。”王瑩說。
“67年前,我第一次看《天仙配》,便從此愛上了黃梅戲。”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評價道,年輕演員的表演生動傳神,演唱功底扎實,讓大家看到青年新秀已經接過老一輩藝術家的衣缽,黃梅戲呈現后繼有人的喜人景象。
同樣,12月10日在京演出的《女駙馬》,也是黃梅戲的代表作之一,也被喻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看家大戲”,也是幾十年常演不衰,那場演出,除了“梅花獎”得主孫娟領銜,90%以上演員都是90后的演出陣容,同樣也彰顯了安徽黃梅戲傳幫帶的賡續傳承佳風,讓當時在現場觀看的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賡續華點贊:這體現了劇院和黃梅戲發展的良好生態。兩場經典劇目,兩場看家大戲,唱足了經典的味道,也唱足了傳承的信念。
從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職務上退休的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蔣建國在省黃工作了40多年,唱了一輩子黃梅戲,“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不斷創新,常演常新,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領略黃梅戲的魅力。”在蔣建國看來,正是創新意識推動了黃梅戲發展,“年輕人為當時的省黃梅戲劇院注入新鮮血液,劇院大膽起用年輕人,‘五朵金花’等一批優秀藝術人才迅速成長起來。代表劇目《紅樓夢》一反傳統解讀,用不同以往的敘事手法和人物視角推進故事情節發展,將這部長篇巨著濃縮在兩個小時的故事框架之內,推出以后備受好評,在全國演出400多場,獲得了迄今為止全省唯一的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紅樓夢》也在本次“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中走進長三角,并在省內展演。
“黃梅戲自身擁有的好聽好看、通俗易懂、耳熟能詳的藝術特點和善于創新、與時俱進的藝術品質。”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黨總支書記范偉說。在創新傳承的過程中,劇本創作在題材內容上有了很大提升,不僅能演《打豬草》《夫妻觀燈》傳統折子戲和改編的古典名著《紅樓夢》《墻頭馬上》,還能演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更能演體現地方文化的《風雨麗人行》等。范偉表示,人人都能當主角,也是省黃一直堅持的人才培養理念。每年排出新戲,劇院每一位青年演員都能報名參與“選角兒”,“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訓,然后遴選出三組演員,再進行pk,整個過程公開、公平、公正,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站在舞臺上。”
“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活動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共同主辦。從11月29日至明年1月17日,全省8家院團攜12部劇目,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及省內部分地市呈現21場精彩演出,包括黃梅戲、徽劇、淮北梆子戲、話劇、音樂劇、舞劇,劇種多元、劇目豐富,展示安徽文藝事業發展成果,彰顯徽風皖韻獨特魅力。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圖片均由 范柏文/攝)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