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入秋后,野豬出入鬧市區、毀田傷人事件頻上熱搜。野豬種群不斷擴大,是當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結果,但其對人類安全的潛在危險值得警惕。野豬為何頻現人類活動區域?野豬攻擊性到底多強?如何躲避野豬攻擊?帶著這些問題,12月13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合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虞磊。
秋冬季野豬變得活躍
近段時間以來,野豬傷人事件頻發,已引發廣泛關注。12月13日,有媒體報道稱12日湖北監利市分鹽鎮青龍村發生一起野豬入村傷人事件。野豬入村致1死3傷,傷者已被送醫。
12月8日,一頭野豬闖進江蘇南京江北新區居民小區,橫沖直撞、四處狂竄,連傷3人后被擊斃。
11月7日,安徽休寧縣警方發布的信息稱,一位老人深山遭野豬襲擊,大腿及臀部受傷嚴重、血肉模糊。
10月30日下午,巢湖的柳先生和同事驅趕闖入廠里辦公區域的野豬,卻遭到野豬襲擊撕咬,柳先生雙腿多處被咬傷,右手臂橈骨被咬掉一塊,縫合達100多針。
……
野豬活動頻繁是否與季節相關?虞磊表示,秋冬季節山上植被減少,山林里食物資源會相對匱乏,野豬為了尋找更多食物開始變得活躍,其活動范圍也會更廣一些,從而進入到人類活動區域。
野豬的攻擊性極強
因為“豬”字的迷惑性,大多數市民往往會把豬和“憨厚”“可愛”等詞語聯系在一起,而忽視野豬極強的破壞性。
虞磊告訴記者,野豬的攻擊性極強,民間有句老話“一豬二熊三老虎”,說的是在野外最可怕的動物之中野豬排名第一,“大多數動物見到人類往往會害怕逃走,但野豬遇到驚嚇第一反應卻是主動攻擊,這也是野外遇到野豬的可怕之處。”虞磊介紹,野豬奔跑起來速度很快,且沖擊力大,其智商更是比狗的智商還高,同時皮糙肉厚防御能力也很強,“即使用鋤頭、刀具等反擊,對于野豬來說都無法造成太大傷害,反而更加激怒到它。”
虞磊表示,野外遇到野豬應保持冷靜,避免對野豬造成驚嚇,迅速尋找四周利于躲藏的地形和掩體。若野豬主動發起攻擊,應向兩邊躲閃,避開野豬的正面沖撞;陷入僵局時盡量找較高且好攀爬的樹木向上爬兩三米,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報警求救。
野豬緣何頻頻“下山”
虞磊告訴記者,野豬頻頻與人打照面是多方面因素所導致的。首先是自身原因,野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較強,“一只野豬每年可產崽一到兩窩,每窩能有三到八頭,成活率很高。”此外野豬作為雜食性動物,既能吃植物莖葉、果實、地下塊莖,還能捕捉小型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外部因素則有兩點,一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結果。虞磊介紹,近年來,隨著野生動植物保護法新法的頒布以及各種生態保護工程和政策的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生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其實不只是野豬,整個野生動物種群的數量都在不斷增長,只是因野豬毀田傷人頻發而凸顯出來。”因此其覓食等的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導致其進入人類活動區域日漸頻繁。
第二則是野外天敵的缺乏,虞磊告訴記者,能夠捕食野豬的虎、豹、豺、狼等大型食肉動物野外數量逐漸減少,而野豬的繁殖能力又遠高于被捕食速度。而且它對城市的適應度比天敵要高,但對環境的要求又比天敵低很多。
沖突或將越來越多
面對頻發的野豬傷人事件,當地主管部門能否主動出擊以人工手段干預野豬種群數量?虞磊告訴記者,實際上這也是各地早已采取的一種手段,“對于野豬種群的控制,首先應該進行野豬的種群數量調查,搞清到底是相對多還是絕對多,在調查基礎上才能提出合理控制的方案。”記者注意到,以安徽黃山、金寨等地為例,往年也有成立狩獵護秋行動,組織狩獵隊捕殺野豬以維護廣大農戶的利益,減少野豬對農作物的危害。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30日,國家林草局公布了新調整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在部分地區致害嚴重的野豬,被正式調出名錄。但需要明確的是,將野豬調出名錄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捕殺,其仍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護。
虞磊認為,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環境的不斷向好,加上野豬本身繁殖能力極強,導致野豬種群迅速增長。綜合來看,野豬種群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呈現逐步增長的態勢,“以后人豬之間的沖突或將越來越多。”而現階段針對野豬種群治理卻依然沒有較為統一、有效的方法,如果無法找準獵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點,科學施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又可能走向“濫捕濫殺——數量銳減——保護——泛濫成災——濫捕濫殺”的惡性循環。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