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安徽省文聯共同主辦的“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日前在北京啟動。繼大型徽劇《劉銘傳》之后,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制作的黃梅戲《太陽山上》12月4日晚亮相中國評劇院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得到北京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以鐵血情懷譜寫壯烈詩篇
黃梅戲《太陽山上》改編自我省著名作家季宇小說《最后的電波》,這部作品生動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電報局報務員李安本被共產黨堅定的革命信念、必勝的抗日決心以及新四軍戰士們的鐵血情懷深深打動,最終成為一名新四軍戰士的故事。這部作品藝術再現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烽火歲月,譜寫了一曲英勇壯烈的革命詩篇。此前,黃梅戲《太陽山上》也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第三屆全國戲曲展演,收獲好評。
“小說謳歌了新四軍百折不撓英勇無畏的鐵軍精神,圍繞電報員的轉化刻畫人物,視角非常獨特,故事也非常吸引人。小說在《人民文學》發表以后,也獲得了'人民文學獎',引起了各方關注,國家話劇院將這個小說改編成話劇《鐵流東進》,電影的改編也在進行中。但最早改編的是安慶黃梅劇團,他們把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黃梅戲《太陽山上》。”《太陽山上》小說原著作者季宇表示,自己對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的改編非常滿意,“導演李建平和編劇朱仁武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演員、音樂、表演都可圈可點。小說和戲劇是兩種藝術,他們在轉化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覺得改編是非常成功的,抓住了小說的精髓吧,反復打磨,前后修改大概有十多遍吧。”
黃梅戲《太陽山上》導演李建平表示,這部戲由原著小說中符合戲曲美學、最適合舞臺呈現的部分改編而來,展示的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浴火重生”成長為一個新四軍戰士,“劇中的太陽山是地名,也是一種人生的意蘊。”編劇朱仁武介紹,《太陽山上》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都盡量向傳統黃梅戲回歸,觀眾不僅能聽到陰司腔、煙袋調等老腔老調,還能欣賞到“搶背”等傳統戲曲表演中的“絕活”,“我們從一個小切口入手,展示一個小人物的精神蛻變,將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生動展現給觀眾,因此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證明,黃梅戲的這種大膽嘗試和勇敢探索無疑是成功的。”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青年演員、“李安本”扮演者虞文兵認為,李安本這個形象不是“高大全”的革命英雄,他是一個有些灰色調子的普通人,是一個可嘆可氣又可愛可敬的小人物,“正是這樣一個被中國共產黨堅定革命信念打動、被新四軍戰士鐵血情懷感動的普通人,更容易走進觀眾內心,更令人感到真實可信。”
首都觀眾、專家為青年演員點贊
“提到黃梅戲,就會想到《天仙配》《女駙馬》,就會想到優美的曲調和優雅的古裝。今天第一次看紅色題材黃梅戲,大大刷新了我對黃梅戲的印象。”北京觀眾楊秀麗欣賞完整臺劇目后表示。
“走進新時代,現代戲創作成為熱點,尤其是革命題材誕生了很多優秀作品,黃梅戲《太陽山上》就是其中的代表。演員的聲腔既有委婉抒情,又有革命豪情,塑造了飽滿生動的人物形象。”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說,他注意到,這部戲主要由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的年輕人承擔演出任務。借助多層次的演出平臺,年輕人開始走上黃梅戲舞臺中央,擔起黃梅戲傳承重任,呈現非常喜人的景象。
本輪展演匯集了全省8家院團的12臺精品劇目,演出團隊要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以及省內的多座城市之間轉場,需要事先的科學統籌及運作中的高效執行,對于主辦單位來說無疑是場考驗。對此,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楊鳳一給予了高度認可,“我覺得這真的是叫做新時代、新徽劇、新氣象,會讓更多的觀眾能夠感受安徽,尤其安徽戲曲藝術的魅力。”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文 通訊員 范柏文/攝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