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萬眾期待中,合肥園博園即將迎來開園。在園博園西北角,作為主場園的安徽園已進入收官階段。在這里,匯聚了全省各地的標志性文化元素,黃山、安慶、蕪湖、亳州、蚌埠5個城市園爭奇斗艷。
黃山園在青山秀水中看遍徽州畫卷,安慶園在亭臺水榭中盡展文化之美,蕪湖園在長江巨埠里窺見皖中之堅,亳州園在藥韻幽香中回望中醫藥歷史,蚌埠園在雙墩人頭像前穿越淮上明珠……9月中旬,記者現場探尋訪中領略到5個城市展園的徽風皖韻。
黃山園:古建青山迎客松,一園看遍徽州
走過安徽園每一座展園,粉墻和黛瓦是這里的代表性建筑元素。與粉墻黛瓦相對,在黃山園里,飛檐翹角也凸顯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藝。9月中旬,記者漫步在占地面積2450多平方米的黃山園,書院、古橋、亭臺閣謝……徽州充滿了迷人魅力。月底,游客及市民在合肥也能看到黃山與徽州的這些絕好風景與景觀了。
“黃山園是省內5個園中面積最大的,是一個集精心設計與精巧施工于一體的徽派古建展示園。”9月11日,黃山市住建局建管科負責人秦小偉告訴記者,該園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得到高度重視,黃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設計院和黃山市建筑設計院的精干力量共同實施。建設階段,則由安徽省徽州古典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擔任總承包單位,并聯合另6家單位進行施工。眾所周知,安徽省徽州古典園林建設有限公司頗負盛名,曾實施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屯溪鎮海橋的重建等重要項目。
據了解,在黃山園的設計和施工中,設計者們突出展示了千年徽州的古建技藝與黃山自然風光,園林以景觀、綠地、水系組合,包括入口牌坊、游廊(木雕)、水簾詩壁、“月沼”、徽派巷弄、傳統村落條石橋、徽州廊橋(木雕)、亭等,以云海硯池、山石疊翠等展示徽硯及徽州園林典范元素等,體現了構筑物烘托“煙雨徽州”的主題。秦小偉稱,為了建造出最好的假山,施工方特地從歙縣運去了大量的地方石。
黃山的代表黃山松、黃山市花杜鵑及竹園等,也被和諧呈現,園林的標志性建筑除了廊橋外,還有一座大氣而精巧的徽州書院。書院大門前,“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幾個大字倒映在水中,伴隨著精心設計種植的植物,讓人仿佛有一種身處徽州的感覺。
徽州古典園林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建好黃山園,不少能工巧匠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其中,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有二人,省市級非遺技藝傳承人多人。
據了解,黃山園在開園當天,將組織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人入園展示技藝及相關作品。開園后的一段時間,黃山市各區縣也將通過非遺技藝展示、精品展等相關活動,宣傳黃山市文化旅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技藝與代表產品等。
安慶園:黃梅菱湖六尺巷,一水勾連宜城
在合肥園博園安徽園東南部,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美譽的安慶在此建造了安慶園,整個展園占地面積約為1600平方米。
在南入口東側,一幅美麗的濱江山水畫卷緩緩展開。記者看到在一處浮雕墻上,一幅精彩的畫卷展示出安慶美麗濱江城市風貌,該畫卷以“平安吉慶,此地宜城”為題,以安慶著名景點“振風塔影”和“一柱擎天”為切入點。據安慶園現場負責人介紹,振風塔是安慶最具代表的歷史性標志建筑之一,它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
走進園內映入眼簾的是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據悉,這首“讓墻詩”出自安慶桐城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它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安慶園南入口設計靈感來自于六尺巷,以園林景墻的形式展現六尺巷謙和禮讓的精髓,景觀上做到欲揚先抑,記者經過園門來到狹長的六尺巷道,透過墻上花窗,步移景異。
穿過狹長六尺巷道,再踏上石板曲橋,就來到了“菱湖夜月”景點。據介紹,此處設計以1921年建成的安徽第一座園林式公園安慶菱湖公園的水系為藍本,挖湖筑島,湖中種植菱角,呼應菱湖公園的植物景觀,島上創作了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制造的小火輪“黃鵠”號銅雕,銅雕鑲嵌于景觀石中。“黃鵠”號的建造揭開了中國近代船舶工業發展的帷幕。
安慶市園林管理處園林技術科相關人員介紹,安慶園以“創新宜城、開放宜城、文化宜城、生態宜城、幸福宜城 ”為主題,以“綠色低碳”為理念,提取黃梅戲、振風塔、六尺巷、大觀亭、天柱山、杰出人物等安慶最具代表性元素,積極展示安慶“文化之邦 、戲劇之鄉”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
此外,安慶園還充分展示了安慶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成就,充分體現生態、科技、創新、智慧等城市園林成果。遵循“精品、精致、精彩”原則,堅持高標準設計和建設,保證品質、傳承經典,立足安慶城市特色、彰顯城市風采,體現園林事業服務百姓、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和貢獻,打造高質量、引吸人、可持續的精品展園。
目前,安慶園工程實施完畢,進入管養維護期。
蕪湖園:花田碼頭大飛機,一帶江城似畫
如果想領略“卸帆窗下,一帶江城渾似畫”的園林風光,那一定不要錯過蕪湖園。
在蕪湖園觀蕪湖,不僅可以觀蕪湖之景,還可以讀蕪湖文化歷史,閱江城鐘靈毓秀。在蕪湖園的入口,碼頭上忙碌的工人,隨處可見的米袋,還有墻上蕪湖公園的照片和打卡拍照的米字互動景墻,讓參觀的市民可以體驗身臨其境的米市盛況。“我們是通過提煉江景、碼頭、船塢等元素,在地理維度上,用場景化的手法再現蕪湖‘四大米市’之首、商貿重鎮的盛況。”蕪湖園相關管理人員說。
順著園路往里,可以看到一片片花田,這是模擬萬春圩的自然形態。萬春圩是三國時期開始屯墾,五代南唐時筑成的圩田。在山水維度上,展現蕪湖“半城半水一分田”的地域風貌。移步向前,蕪湖園的主體建筑讓人眼前一亮,該建筑從文化維度上,凝練了蕪湖傳統建筑——蕪湖民居和海派建筑的特征,采用墻、廊、亭等元素組成一個外古內新、中西合璧的半圍合建筑。入口是以蕪湖傳統建筑梨園堂為設計原型,大門較傳統徽派建筑更為華麗,多重檐角飛翹。墻面則與江淮建筑融合,采用灰磚為建筑外墻。
進入建筑往左,是蕪湖老字號店鋪“張恒春”“四季春”和“大染坊”以及展現蕪湖風貌的鐵畫,互動的市井叫賣聲讓觀眾們仿佛穿越到蕪湖傳統市井巷弄之中。建筑一側有一親水平臺,站在平臺上不僅可以看見遠處的水杉林,還能欣賞到園內花田美景。
該建筑的東側外圈則展現了蕪湖海派建筑的特色,上面懸掛了電科鉆石飛機模型。建筑內部處處展現出我們蕪湖從古至今的文化與科技發展。漫步蕪湖展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過于蕪湖鐵畫,在蕪湖園東側玻璃櫥窗內,數米長的蕪湖鐵畫栩栩如生。
蕪湖市城管局園林管理科相關人員介紹,整個蕪湖園秉承“生態園林、匠心造園、文化景觀”的設計理念,就高置山、隨低理水、臨水構筑,展現出一幅“半城、半水、一分田,皖埠、通融、展新顏”的新時代蕪湖畫卷。
目前蕪湖園的布置工作已基本完工,正在做最后的優化、細化工作。
亳州園:華佗亳藥花戲樓,一眼千年人文
在亳州園的主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用現代手法演繹出亳州特色的飛檐翹角亳藥花架,蔚為壯觀。園內用剪影的方式將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鑲嵌廊架內,展示亳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凸顯亳州醫藥之都的文化氛圍,讓游客穿越歷史,一彎腰就能觸碰到三千多年的文化源流。
在入口處一側,在由木頭和線組成的架子上,爬滿了葫蘆藤蔓,藤蔓上盛開著白色的花,結出拳頭大的葫蘆。在亳州園,特意為華佗建造了一尊站立行走姿態的雕像,展示他在中國中醫藥領域的地位。架子的葫蘆與華佗腰間懸掛的葫蘆遙相呼應、相映成趣,寓指懸壺濟世。
“小黃城外芍藥花,五里十里生煙霞”, 亳州園里的花圃以亳州市花芍藥圃為主,結合其他藥用植物。設計者還在道路一側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佗五禽戲。
據悉,開園第一天,亳州園內將開展“千年醫脈 遺傳藥園”非遺表演暨中醫問診活動,同時還將上演五禽戲和二夾弦表演。國慶期間,亳州園內將開展“濃情園博、國慶亳園”剪紙及香包手工制作等活動,展示亳州傳統手工技藝。
蚌埠園:雙墩月臺珍珠橋, 一河孕育珠城
“叮,蚌埠站到了!”蚌埠園位于合肥園博園西北側,緊挨著蕪湖園。該園主要展示“雙墩遺址”和“珠城”文化符號,彰顯城市風采。
踏上袖珍版的珍珠橋,目之所及皆為“石塊花叢立,清水石上流”的小橋流水景象,配上蒙蒙細雨,仿佛心靈都得到了凈化。
沿著“浪里珍珠步道”向前漫步,遠遠便能看到一尊陶塑紋面人頭像立于高臺之上,人像左耳殘,耳垂有穿孔,嘴角微微上翹,面帶微笑狀,臉頰兩側各有連成一線的五個戳刺的圓點,額頭正中有一橢圓形的同心圓。
雙墩文化是淮河之畔先民在蚌埠雙墩創造的輝煌文化并留下的獨特印記。蚌埠園以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及“雙墩刻畫符號”為主要元素,打造雙墩文化雕塑廣場,用以展現7300年前蚌埠大地上閃爍著中華文明的因子。從雕塑廣場拾階而上,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在胸中激蕩。游客如果前往,一定要留意雕塑下方石板上的“彩蛋”,那上面雕刻著神奇的雙墩刻畫符號。
走在蚌埠園的路面上,只要留心便可發現,園內的每塊磚都是獨一無二,不能相互替代,就如同一幅拼圖,每一塊都必須在對應的位置上。這樣近乎完美的工藝不僅是一項“技術活”,也是一項“科技活”。
“我們的鋪裝皆是預排版的,采用了水刀切割技術,這個技術可以避免鋪裝時對縫不齊等問題。”蚌埠園現場負責人介紹,蚌埠園所有的石材都是通過電腦精密排版,弧形處按編號進行定制化水刀切割,確保施工完成后整條弧線平整流暢。鋪貼時,通過十字卡扣保證鋪裝縫隙均勻一致。
展園中還沿路設置了蚌埠工業歷史地雕,展現“火車拉來的城市”歷史,突出珠城歷史底蘊。
大皖新聞記者 李勇 吳永泉 蔣六喬 張洪金 孫芮 殷志強 徐琪琪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