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點左右,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郭廟鎮郭寨小學的一間教室門緩緩打開,失明鄉村教師郭岳步履穩健地走進來。他回答著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管理著班級早讀秩序。這是郭岳任教三十余年的日常情景。
眼睛逐漸失明但從未放棄理想
1986年從蒙城師范畢業后,郭岳被分配到家鄉的郭廟中學任教,但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的視力下滑,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視網膜晶體狀變性。這對實現教師理想沒多久的他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因為這個病幾乎沒有治愈的可能,他明白自己再也無法像其他老師那般教書了。為了方便工作與生活,郭岳申請調去離家不遠的郭寨小學,在那里繼續堅持教師理想。
“我的眼睛不是突然失明的,是漸進性的、慢慢看不見。”當時的郭岳感到壓力很大,害怕得不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可,害怕就此被社會淘汰,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放棄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
說到日常生活,郭岳有些無奈。他能獨立完成搟面條、炒菜等,但出門時則要想辦法借助外物。出門買菜時,他通常會帶根小棍。到了菜市場,就憑借老板吆喝聲買菜。
郭岳還在郭廟鎮的家中種了一些小蔥。除草時,他采取“地毯式”搜索法。“一行行順著小蔥種植的方向摸,摸出雜草那種寬葉的手感,再一棵棵拔出來。”正常人掃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的雜草,郭岳或許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一個上午來完成,可依然不能保證除盡。雖然很難很累且要花費很多時間,但用心過后,他總能做好。
當面點評作業、批改作文
“我備課也是隨著眼睛的狀況一點點改變。”郭岳在眼睛出現問題后,從對著強光一個一個字地讀,到將一個字拆成左右半邊分別看,直到將它們連成一整句……“后來完全失明了,備課就是兩個方法。一個是我愛人幫我讀,還有一個就是聽錄音機。”
郭岳求助別人將教材內容錄制在磁帶里,帶回家后把課文內容大致都背下來。后來有了智能手機旁白功能,郭岳就會用它上網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和內容進行語音學習。他戲稱自己是“背”課而不是備課。但正因如此,郭岳對語文課文中大部分的內容與細節都爛熟于心。
對于批改作業和試卷,他也有獨特的方法——面批。課間或是課外,他會讓學生將作業當面朗讀給他聽,他給予點評打分。對學生的作文,郭岳做到每人每篇當面批改。而這樣的方法能讓學生學到的更多。偶爾他還會運用圖片轉文字的方法來判斷學生的字體是否端正,盡量公正客觀。
從教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教新課文時,郭岳會在黑板上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生字寫出來。為了呈現整齊的板書,郭岳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眉頭緊鎖,將拿著粉筆的手放于眉間找準位置,然后將板書一氣呵成,“如果中間有錯誤要擦掉,我就需要重新來過,這樣才能整整齊齊寫完整個板書。”
郭岳的課堂并非完全平靜。有一次,班里的孩子在課堂上傳小紙條,他聽到了與課堂無關的聲音。因為已記住班上每一位同學的位置,他直接就確定了是誰。相比當時直接批評,他更喜歡在班會課上總結課堂情況。“我會和大家說誰什么時候犯了哪些錯誤,犯了幾次。”
郭岳還會運用有趣的課堂來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孩子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是很重的。”郭岳喜歡在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多思考,他認為孩子們參與度越高,對課堂的投入越深。幾項結合下來,他自己對課堂紀律是比較滿意的。
郭岳會運用有趣的課堂來帶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孩子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是很重的。”郭岳喜歡在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多思考,他認為孩子們參與度越高,對課堂的投入越深。幾項結合下來,他自己對課堂紀律是比較滿意的。
在郭岳看來,他在教學中找到許多樂趣。教學不僅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充實,經過努力,他還能得到學生認可,得到社會認可,得到上級好評,收獲了榮譽感,自己的人生也變得更有意義。
從教多年,郭岳認為自己的狀態有了不小改變,已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內心深處,他越發希望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在郭岳看來,既然他選擇了這個行業,選擇了當老師,就要對得起黨,對得起國家,更要對得起學生,就應該為教育行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支卓青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22級學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