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安慶市大觀區司法局全面推進"百姓評理說事點"規范化建設,在全區40個村(居)的集貿市場、文化廣場,小區連廊等地設置"百姓評理說事點",通過"開門說事""評理調事""便民答事"的工作方法,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利益訴求和問題,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推動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大局。
今年以來,全區"百姓評理說事點"共搜集社情民意1061條,為群眾解決問題826件,已然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平臺、延伸司法行政工作的服務平臺和匯聚社情民意的聯系平臺。
析法說理,在嘮家常中消弭問題。在實踐工作中,很多矛盾糾紛不單單靠法理來厘清,還需要靠事理和情理來化解,有的時候話越說越明,理越辯越清。"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大觀區海口鎮一級人民調解員何豐引用清代宰相張英的這首古詩讓兩名村民的十年地界之爭畫上了句號。
從花亭北村、大觀亭社區兩個試點到全覆蓋,"百姓評理說事點"在大觀區迅速發展,小到家長里短、鄰里矛盾,大到商品房、物業、房屋拆遷、土地糾紛等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問題,都能在"百姓評理說事點"上通過"嘮家常"的形式化解,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暢通基層矛盾化解排查"最后一公里"。
同時,大觀區堅持"因地制宜、深挖典型、以點帶面"的工作原則,統籌建設6個"做得好、信得過、叫得響"的調解品牌,與"村(居)百姓評理說事點"優勢互補,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各鄉鎮(街道)深入挖掘轄區文化淵源,突出地方文化元素,將楓橋經驗與地域文化、法治文化等緊密結合,按照"一地一亮點"的工作思路,打造"菱"里鄰外、"蔡師傅"驛站、5D直通車等特色調解平臺,有效解決了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通訊員 雷堅雄 李凱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