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雷池”,一直以來以“不越雷池一步”的歷史典故馳名中外。在望江,除了“雷池”,過去相當長的歲月里,還有一個叫“華陽”的小地名,一度比縣名還耳熟能詳。
由于獨特的水運優勢和地理條件,華陽鎮在歷史上始終是政治、軍事、經濟重鎮。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自從有了走江達海的華陽大輪碼頭,舟楫之利所吸引來的大量客流、物流,一度讓“華陽”風風光光40年。
直到省時快達、棄水走陸成為趨勢之后, 沒有客流量的華陽大輪碼頭才盛名難副。如今,華陽港昔日繁華漸成追憶。
然而,長江航運運量大、成本低等優點,仍是現代物流不可取代的。坐擁“黃金水道”資源稟賦的望江,難道讓長江航運就這樣蕭條下去嗎?
“敢越雷池”的望江人正努力賦予老港口新使命。8月15日,望江縣委書記汪久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7月12日的中共望江縣委十四屆八次全體會議上,該縣已提出將打造港口型開發區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引進一批依港而生的先進產業和現代物流業。
華陽港口(資料照片)
從舟楫便利之地到客貨大輪碼頭
“以前到蕪湖上學,畢業后到南京做生意,都是從華陽大輪碼頭出發的。”與記者談起華陽港,余先生的回憶中,那里曾經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不少人都是從那里前行,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因為濱臨長江,縣內河流網布,湖泊星羅,歷史上,望江人走南闖北,首選是水路交通。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以前,望江縣華陽河入長江處就形成江湖船舶進出港口。船舶從長江進入華陽河向南,20噸木帆船可常年穿行湖泊,直達太湖、徐橋、宿松及湖北黃梅等地,向東入望江河穿武昌湖經皖河可直達安慶。長江干流向西可到重慶,向東抵達上海港,再出海出境。
在明清時期,因望江以及周邊的宿松、太湖、潛山四地北面背靠綿延的大別山,與外界相通的通道,就只能依托望江的水運碼頭南出蘇杭湖廣。
近千年來,雖經戰事不斷侵擾,長江客貨運輸時斷時續,但華陽港一直都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條主要通航港口。
1949年4月7日,陳賡、劉志堅的二野四兵團13軍15軍集結在望江華陽一線指揮渡江作戰,舟楫之利為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望江縣決定向上級交通部門申請在華陽興建1座農用客貨大輪碼頭,通過交通部呈報國務院,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贊同。1964年安徽省批準在華陽建港。
據《望江縣交通志》記載,1965年1月20日,“漢申線”班大輪首次停靠華陽港碼頭。
客運碼頭已破敗蕭條。
從客運一票難求到貨運唱獨角戲
華陽古鎮,原稱花揚,因初春時節綠蔭映江,柳絮飛舞而得名。清順治年間改稱華陽。
鎮以港興。自從華陽有了大輪碼頭,這里每天涌入了大量的客流、物流。繁忙時節每天停靠的大小客輪多達六個班次。當時,汽笛聲成為這個農村小鎮每天獨有的背景音樂。
大輪,是當時長江客運主力尖兵,一般有百米之長,四層之高,豪華氣派,輪船內開水間、洗漱間、廁所、浴室、醫務室、閱覽室、餐廳、錄像廳、小賣部等功能設施一應俱全,在小賣部里還可買到市面上緊俏的香煙等物品。
吳志貴,曾任望江縣交通局局長。對于華陽大輪碼頭運輸的情況,他了如指掌,并寫過不少有關這方面的文章。
據介紹,為做好港口服務,望江縣不少縣直部門在華陽大輪碼頭分設機構。供銷社、派出所、郵政所、衛生院、食品站、遣送站、搬運站、農資公司及煤建公司等齊備后,“大輪碼頭”形成了頗有規模的“小集鎮”。
改革開放初期,長江水運出現了民工潮、學生潮。長江航運干線不斷增班。1985年,僅干線經營的客運航線有49條。
令吳志貴難忘的是,春運期間,爆棚的旅客擁塞了整個大輪碼頭和候船室。水運繁忙,鼎盛輝煌,一票難求曾成為困擾航運的一道難題。
隨著沿江鐵路、公路甚至航空建設步伐加快,“快捷”逐漸成為人們出行首選。長江客運固有的傳統優勢逐漸弱化,棄水擇陸成為人們出行不可逆轉之勢。
吳志貴清楚記得,2001年10月10日,長江客運史上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長航集團宣布,已有128年歷史的漢申客班輪航線正式退出長江客運。
到2003年渝申線客班輪船相繼停航。并且當年遭遇“非典”,致長江客運雪上加霜。華陽港務站也難逃厄運,當年,該站除了5名留守人員外,其余職工全部自謀職業。
至2005年,長江輪船航線全部停運,只剩下長江貨運唱獨角戲。沒有熙熙攘攘的客流,華陽港幾乎瞬間靜寂。
華陽港口候船室廢棄多年。
昔日繁華之地而今破敗蕭條
華陽大輪碼頭見證了時代變遷,更折射出社會進步。它在望江客、貨運史上均有濃墨重彩的記載。
8月16日,記者從望江縣城驅車約七公里,來到華陽大輪碼頭。昔日熱鬧繁華的碼頭沒有人來人往,只留下一些古老的建筑,似乎在述說著過去的輝煌。
當年與華陽大輪碼頭相伴而生的配套服務機構隨之撤離后,不少廢棄單位的房屋,有的被當地農民低價收購改作他用,許多都大門緊鎖。
580平方米寬敞的華陽港口候船室屬上世紀六十年代濱江村莊中最靚的標志性建筑,石頭墻基,紅磚紅瓦,玻璃大窗,無不顯得“高大上”。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如今候船室還能依稀顯出當年“華貴”的模樣,但繁華終究敵不過歲月風吹雨打去。
碼頭周邊的一些建筑由于廢棄多年,更是破敗不堪,房屋門前的空地也被當地居民種起了蔬菜。
楊玉然幾乎見證了華陽大輪碼頭客運榮枯的歷程。與記者談起華陽碼頭的過去,他說仿佛就在昨天。
1939年出生在山東的楊玉然,1966年從部隊退伍后,來到華陽碼頭工作,直到1987年退休。出于對長江客運的熱愛,楊玉然還將客運工作的接力棒傳給了小兒子。
楊玉然說,對于碼頭附近的村民來說,碼頭曾經真是一個好地方,當時外面的姑娘愿意嫁過來,里面的姑娘不想嫁出去。到華陽碼頭工作,楊玉然很快就相中了當地的村姑。
如今,雖然職工宿舍人去樓空,留存的一些舊船票無法登上記憶里的客船,但楊玉然夫婦依然堅守在破敗的老房中。他說,難舍碼頭那一抹濃濃的心愁。
楊玉然夫婦依然堅守在破敗的碼頭職工宿舍老房中。
“黃金水道”待開發 千年港口盼新生
沒有昔日的繁華,但這也并不意味著,華陽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碼頭符號就此消失,因為貨運仍在繼續。
8月16日,記者在華陽港儲有限公司碼頭作業平臺采訪時發現,大型吊車正在起吊貨運船里的玉米,大小貨運車輛正在有序裝運。
據介紹,這條貨運船里的玉米來自江蘇南通,共970噸,是望江溫氏畜牧有限公司從海外購進的飼料。
據朗睿達港儲公司負責人楊楊介紹,目前正在運營的兩個碼頭都屬于散貨碼頭,主營業務包含黃沙、石子還有煤炭。“望江是一個農業大縣,每年有不少的小麥、水稻往外運輸進行再加工。”
望江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江達海,區位條件優越,擁有58.4公里的長江岸線資源,境內華陽港常年可停靠萬噸級貨輪。
據統計,近三年該縣貨物進出口吞吐量年均100萬噸左右。這與隔江相望的江西彭澤江岸貨船來回穿梭相比,顯得格外寒酸。
步入新時代,“敢越雷池”的新望江,如何發揮境內長江黃金水道“沿江達海”的獨特優勢,做好“向海而興、借船出海”開放文章?
8月15日,望江縣委書記汪久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和安慶池州擁江發展政策機遇,今年7月12日的中共望江縣委十四屆八次全體會議上,該縣已提出將打造港口型開發區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引進一批依港而生的先進產業和現代物流業。
據望江縣政協副主席、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浩介紹,該縣將充分抓住2850米華陽港深水碼頭港口岸線資源,按照生態優先、統籌銜接、集約利用、港產協同、遠近結合科學合理的原則,重現千年華陽港繁華勝景。
據介紹,目前,望江縣港航投資有限公司已注冊成立,人員已落實,下一步將拓展投融資渠道,利用銀行貸款,開展項目可研、專題等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進入實質化運營。
華陽港進出口吞吐量年均僅100萬噸左右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