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宣城市委市政府如期召開第八期政商懇談會,10位企業負責人參加會議,宣城市委書記李中、市長何淳寬等參加。據了解,今年初以來,宣城市的政商懇談會每月召開一次,已成為機制,每次均由企業家報名參加,對反映的問題現場解決或事后督辦。這次的懇談會,還現場播放了有關部門采取暗訪形式拍成的專題片,并在會上研究解決專題片反映的問題。
此前的7月24日,宣城市委辦公室、宣城市政府辦公室就通過該市政府網等媒體發布了《宣城市政商懇談會公告(第8號)》,確定該次懇談會時間及地點。公告稱,宣城市委、市政府每月舉辦宣城市政商懇談會,屆時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將出席懇談會。懇談會是為進一步暢通政商溝通渠道,了解重點行業和企業發展情況,幫助解決存在的困難問題,聽取企業對宣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議。企業在7月30日(星期日)下午5:00前通過公開的網上、APP、電話預約等形式報名。
8月5日的第八場政商懇談會上,與會者觀看了“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營商環境專題片。李中在會上表示,政商懇談會雖然每月都開,也只能開12次,企業不可能等到懇談會的時候才有困難和問題,所以安排了有關部門采取暗訪的形式,把企業存在的問題拍成了專題片,帶到了會上,一同研究解決。 營商環境專題片是對政商懇談會反映問題的有效補充,對進一步優化改善宣城市營商環境具有推動作用,要更加突出日常性、暗訪性、問題性,常態化開展。對專題片中反映的問題,要視同懇談會反映的事項,一并抓好辦理和落實。
“還是老規矩,大家表揚的話不說,主要就說存在的問題和建議。解決問題就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雙向奔赴。”李中的開場白開門見山。”圍繞優化營商環境、融資投資、要素保障、產業發展、人才引育等方面,10位企業家代表逐一發言,直奔主題。既介紹企業基本情況,也說訴求、講問題、提建議。針對企業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參會的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現場與相關部門、縣市區研究解決辦法,明確責任單位、時間節點。
宣城市長何淳寬要求,要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溝通交流,提升服務質效,集中力量推動政商懇談反映的融資貸款、人才用工、項目用地審批、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等共性問題解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要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持續加大謀劃推進力度,注重研發人才引育,聚力項目招大引強,不斷轉化放大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優勢。
這次會上還透露,宣城市將列出“四個清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解決好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政府和企業要雙向奔赴,更好列出“任務清單”。政府部門要主動走下去征求意見和建議,企業要主動反映問題意見,共同把需求摸清、問題摸全,更好地解決企業實際困難。二是線上和線下要雙向發力,更好列出“措施清單”。各級各部門要以為企服務的真誠態度,提升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實打實為企辦實事。三是即期和遠期要雙向兼顧,更好列出“時限清單”。對企業反映的問題,當場能辦的“當場辦”,當場不能辦的“馬上辦”,需要一定時間的“抓緊辦”,加快工作節奏。四是正向和反向要雙向激勵,更好列出“責任清單”。既樹正面典型,加強示范帶動,也通報負面典型,強化警示提醒。
據大皖新聞記者了解,讓民營經濟發展好,是宣城市召開政商懇談會的目的。今年1月,作為落實“一改兩為”工作的重要舉措,宣城市決定舉辦政商懇談會,讓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與企業家們“像家人一樣面對面”,時間定在每月第一周的周六。除了市領導,各縣市區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人、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責任人等也參加會議。在1月7日的首場政商懇談會上,李中就強調,懇談不是“作秀”,而是要“作為”,他請到會的企業家講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講表揚的話,懇談會就是要真心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批評。
每月舉辦一次的懇談會,都通過媒體提前公開發布公告,邀請符合條件的企業報名參加。參加懇談的對象是宣城市域內規(限)上企業主要負責人;投資5000萬元以上新簽約在建項目主要負責人。大皖新聞記者此前還了解到,實際上如果報名的企業提出的意見和問題在懇談的范圍內,即使企業的規模沒有達到要求也可以參加。企業提出的意見和問題,都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大部分涉及到人才、資金、土地、基礎設施等。從辦理情況看,不少問題第二天就會有相關人士到企業詳細了解情況,推動問題解決。會議組織方相關人士稱,“第1天反饋問題、第2天交辦部門、第3天反饋企業、原則上1個月內辦結”的反饋機制,讓懇談會的作用更好更快見效。
據了解,今年以來,宣城市經濟和各項工作呈現加速發展、量質提升的良好態勢。上半年,該市主要經濟指標基本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全省第4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3%,全省第2位;民間投資增長10.1%,居全省第2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了7.5%,全省第6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全省第1位;新開工制造業投資增長131.6%,全省第2位;新增貸款余額增長18.2%,全省第3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全省第1位。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吳永泉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