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六尺窄巷,寬在禮讓。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以“六尺巷”命名的一種調解方法,出現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之中。
如今,“六尺巷”已經從法院的“調解法”,成為桐城市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工作法”。安慶市還通過進一步推廣,啟動“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試點,使農民工不出工地就可維權。
六尺窄巷,寬在禮讓
六尺窄巷,寬在禮讓。對于“六尺巷”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佳話。歷久彌新,激勵著后來者大度做人,禮讓處世。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在桐城市區文城西路,有一條東西走向,長100余米、寬2米的小巷子,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六尺巷”。在巷口不遠處矗立的太湖石上鐫刻著清代宰相張英的這首詩。
清代康熙年間,南墻邊是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府邸,北墻邊是地方望族吳氏的宅第,兩家為宅基地發生爭訟,后因張英在家書中的題詩而互讓三尺……
包容天地大,和諧詩中藏。如今,因“讓他三尺又何妨”而成就的“六尺巷”,是安徽桐城的一張文化名片。
近年來,桐城市充分利用“六尺巷”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中探索、推行、提升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
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明理止紛爭
6月30日,桐城市人民法院速裁團隊成功調解一起因寵物狗被撞死導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今年1月,汪某駕駛小型機動車在行駛過程中未注意觀察,與章某飼養的寵物狗發生碰撞,致寵物狗死亡。
章某稱其飼養的寵物狗系純種巴哥犬,購買時花費6800元,辦證花費800元,飼養三年支出各項費用11200元,要求汪某和保險公司賠償其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18800元。
承辦法官受理案件后,充分了解案件事實,指出章某對其飼養的寵物狗疏于管理,自身應承擔相應責任。
經法官運用“六尺巷調解法”釋法明理,章某意識到自己遛狗未栓牽引繩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自愿降低理賠數額,最終與保險公司達成一致調解意見,由保險公司賠償章某損失5000元。
據了解,近年來,桐城市整合綜治中心、群眾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訴調對接中心和“N”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力量,建成集接訪、調解、仲裁、速裁、法律服務、心理咨詢“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
依托市鎮村三級矛調中心,在三級矛調中心、基層政法單位、重點市直單位設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300余處,通過“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做到訴前調解規范化、情理化。2022年近99%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吸附在縣域。
讓鄰里紛爭不再鬧心
今年3月份的一天。桐城市黃甲鎮石窯村村民方光才到石窯村為民服務大廳反映,江屋組江長余家蓋的房子占了他家山頭,在沒有與其溝通,且未取得他家同意的情況下,蓋了一間房子,要求江長余給其說法。
在接到村民反映的情況后,村兩委同工作隊立即走訪村里“五老”以及所在村民組,詳細了解具體情況。此次事件中的房子涉及到三家,江長余以為只涉及到方光續和他自己兩家,于是只對方光續商定流轉山林地費用3000元。但是地界實際還涉及到了方光才家,故方光才反映的需求也是客觀事實存在的。由于山林地界確權時間久遠,了解事實情況的老人并不多,故江長余家認為并沒有占用方光才家的山頭。
石窯村兩委及工作隊積極利用六尺巷調解法,經過村兩委與工作隊一起先后多次上門耐心講解,擺明事實情況,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雙方同意調解并對山界進行了測量,證明了方光才反映情況屬實。最終在石窯村六尺巷調解室內,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協議書,同時還進行了公證,確保協議的執行。
據了解,近年來,桐城市全面推行村民說事制度,組建由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的“村民說事會”,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流程全規范。通過“說、商、辦、評”四步法,讓村民有事敞開說、遇事多協商、大事齊心辦、成效眾人評,實現“村民的事情自己辦、眾人的事情商量著辦”。
通過建立說事事項、商議情況、承辦責任、辦理結果、滿意評價“五個清單”,逐一跟蹤督辦、事后回訪、銷號管理,確保件件落實、事事滿意。2022年以來,召開村民說事會1000余場次,化解矛盾糾紛500余件,為群眾辦實事近300件。
近日,桐城市第二紀檢監察協作區副主任吳多平一行到孔城鎮督查時,得知該鎮晴嵐村老圩村民組和新河村民組因征地補償款權屬糾紛問題導致長達兩年未能發放,且兩個村民組有多位村民再次聚集發生爭吵。
對于此事,通過運用“六尺巷調解法”及時化解了這起“田埂上的矛盾”。既快速有效地解決長達兩年的征地補償款未發放問題,又讓兩組村民和好如初。
“六尺巷”成社會治理工作“法寶”
如今,桐城市形成了以“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為基本精神,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聯動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抓手,以“前沿筑牢陣地、前端預防隱患、前線全程商議、前站聯動調處、前置貼心服務、前哨精準預警”為工作目標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通過推動“六尺巷法官工作室”入駐同級“一站式”解紛中心,實行“簡案速裁、繁案精審”辦案模式,做到案件分、調、裁無縫對接,中心調撤率始終保持80%以上,平均辦結時間15日以內,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網格治理進家門。整合各級各類網格為“一張網”,選聘1120名網格員、7258名“兩長”,構建“黨組織+網格長+政法干警+住戶”的全科網格治理模式,常態化走訪服務,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
通過開發“文都e家”治理平臺。全面整合轄區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等治理要素,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平臺運行以來,整合全域數據信息32萬余條,累計上報事件24萬余件,辦結率達99.3%。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建強“文都義警”群防群治隊伍,發動社區黨員、商戶、學生家長、安保人員、公交車司機等群體,組建線下4600余人、線上3.5萬余人的“文都義警”隊伍,圍繞商業街區、校園周邊、公園、廣場、交通樞紐等區域,常態化開展巡邏防控,構筑起“75萬人民創平安、文都處處享安全”的堅實防線。
“六尺巷”工作法被推廣,不出工地就可維權
如今,“六尺巷”已經從法院的“調解法”,成為桐城市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工作法”。安慶市還通過進一步推廣,啟動“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試點,使農民工不出工地就可維權。
8月2日,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在中石化安慶分公司煉油轉化工結構調整項目現場揭牌。這也是安慶市首家以項目為單位,在工地現場為農民工提供勞動糾紛調解處理等法律服務的公共服務機構。
為大力提升農民工維權工作效能,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領域欠薪源頭治理,安慶市治欠辦在創新“六尺巷工作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安慶市工作實際,決定在工程建設領域開展設立“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試點。
建立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旨在進一步推動“行政執法+勞動仲裁+司法調解”勞動糾紛調處機制。同時,賦予驛站勞動糾紛調解、工傷咨詢、普法宣傳以及法律援助辦案等多種職能。
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以項目為單位,設在工地現場,統一受理農民工咨詢投訴。驛站采取長期駐點、定期服務和預約服務相結合等方式,為農民工群眾提供勞動糾紛調解處理一站式權益保障服務及法律援助、政策咨詢等一體化公共服務。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