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手縛長纓少年志,戎裝不負家國情。又是一年高考揭榜時,安慶潛山野寨中學20名學生被軍事院校錄取,創歷史新高。他們承英烈遺愿,投身國防,接續書寫野中學子攜筆從戎的光榮傳統。
這幾天,被軍事院校錄取的學生陸續回到學校,來到景忠園內、忠烈祠前,祭奠英烈,喜報功名。這座埋葬有985位抗戰英烈遺骸的景忠園,落成于1943年。后為保護抗戰陣亡將士陵園、培養優秀青年,園內又建起一所中學,取景仰忠烈之意,命名為景忠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野寨中學。
“沒有國哪有家,我們以校護陵,在這里,家國情懷、鐵骨忠義不再是書本上的故事,更是我們生活中可觸摸、可感受的一部分。”每當看到高高矗立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余子妍總是心生感慨。也正是因為這份發自內心的自豪與榮光,促成了她報考海軍軍醫大學,成為該校的預錄新生。
八十年弦歌不綴,野寨中學始終秉持“崇文尚武、熱愛國防”的優秀傳統,將國防教育作為品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在新生入學時、高三畢業季,都會在英烈塔下、忠烈祠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通過制定“長城計劃”、設立“國防七子獎”、開展軍事訓練、軍事知識講座、走進軍營等活動,讓學生們感悟民族精神,凝聚奮進力量。
“開學第一課、畢業前最后一課都在忠烈祠,前者是為了讓我們迅速地進入學習氛圍,傳承不怕犧牲,為國奉獻的精神,后者是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銘記歷史,懷揣著英烈的理想,砥礪前行。”空軍航空大學預錄新生方新昊記憶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忠烈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好男兒穿一身戎裝,就是青年人最好的模樣!人生最自豪的時刻莫過于,祖國召喚時,我們正青春。”國防科技大學預錄新生余建賢立志傳承革命精神,報效家國。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通訊員 吳守江 方頤正 許心雨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