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打不過大鵝”“愛吃旺旺雪餅”“看老奶奶洗衣服被敲頭”……在不少網友們的鏡頭下,揚子鱷總是一副“呆萌”的模樣。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揚子鱷,“戰斗力”真的這么弱嗎?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宣城市的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在規模化精養池邊,盡管記者小心翼翼地靠近,在岸邊休憩的揚子鱷還是有所察覺,并迅速“逃”入池中,只將頭頂露出水面。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揚子鱷養殖基地,目前,人工養殖的揚子鱷已超過一萬條。從產卵,到孵化為幼鱷,再到喂養、繁育,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過程?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揚子鱷寶寶“伙食”真好
6月27日,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繁殖區時,發現了今年首窩揚子鱷鱷卵,共計17枚。這意味著,保護區2023年鱷卵孵化工作正式開始了。
“揚子鱷的壽命和人差不多,根據個體差異不同,大約在8至10歲性成熟,最佳的繁殖期大概10年左右。”張雪松是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動物管理科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揚子鱷一年產一次卵,每次幾枚到幾十枚不等。發現揚子鱷卵之后,他們通常會帶回“家”孵化,由于能夠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也不會有被其它野生動物偷食的風險,整體的成活率會比野外高很多。
剛孵出的小鱷魚腹內還有剩余卵黃,通常要等半個月左右,待卵黃被吸收后才能開始喂食。正式喂食前,工作人員還會用工具吊起小肉條、小魚條,誘導幼鱷進行主動“捕食”。“小鱷魚的食物以黑魚、鯉魚等魚類為主,還會添加兔肉、牛肉、雞肉、鴨肉、田螺、河蚌等輔食。”張雪松說,這些食物可不能直接投喂,魚類要去頭、去尾、去骨,只留下魚肉,再與其他的輔食、微量元素等進行配比、混合、打成泥。
據了解,幼鱷的成長需要充足的營養,一般一周只停喂一天。成年揚子鱷,三天左右喂食一次,每次吃飽即可。“以一條1.8米長的揚子鱷為例,一次喂2、3斤重的魚就能吃得很飽了。”張雪松說,揚子鱷的成長很有意思:身長1米時,體重可能只有幾斤,但之后每長長一些,體重就呈幾倍的增長,一般身長2米的揚子鱷,體重能達到100斤左右。
揚子鱷察覺到岸邊有動靜,迅速“逃”入水中。
“別看揚子鱷全身鱗甲、滿嘴尖牙,他們的體型在世界鱷類中算是偏小型的,性格非常溫順,也怕人。”張雪松記得,每次進行野外放歸之前,他們需要將符合條件的揚子鱷從池中“逮”出來,只要工作人員一進到池子里,揚子鱷們全都嚇跑了。“不過,在揚子鱷筑巢、產卵期間會有護巢行為,比平時看似兇猛一些,遇到異常情況會主動攻擊。”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確保“優生優育”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鱷類,民間俗稱“土龍”或“豬婆龍”,目前的野外種群幾乎都分布在我省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據介紹,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兩國科學工作者曾進行過一次聯合調查,結果表明,當時揚子鱷的野外種群數量還不到500條。
為了對揚子鱷進行搶救性保護,1979年,安徽省揚子鱷養殖場在宣城創建,最早一批“入住”的是科研人員從野外救護的212條揚子鱷。在此基礎上,1983年建立了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1982年,安徽揚子鱷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保護區人工養殖的揚子鱷數量已有一萬余條。
“這里的揚子鱷主要分為繁殖鱷和普通存欄鱷兩大類,最早一批212條揚子鱷被稱作‘親本鱷’,承擔著最初的繁育任務。”張雪松表示,經過多年的繁育和探索,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批揚子鱷產卵、孵化出了“子一代”鱷魚,此后,“子一代”又繁育出了“子二代”,標志著我國揚子鱷人工繁育由鱷到蛋、再由蛋到鱷的整個生物周期全部完成。
能夠被選為繁殖鱷,條件可謂十分“苛刻”。以前,科研人員會在所有性成熟的適齡揚子鱷中,挑選生長較好、體型適中的揚子鱷作為繁殖鱷。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科研人員應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對種鱷的遺傳背景進行檢測分析,篩選出遺傳距離較遠的個體配對繁殖,避免“近親衰退”現象的發生,確保揚子鱷繁育質量。
“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揚子鱷的產卵期,大約經過60天左右的孵化,小揚子鱷會在9月孵出。”張雪松解釋說,人工繁育的揚子鱷所產的鱷卵,都是由人工進行孵化的,對于放歸的揚子鱷來說,如果出現了野外產卵,通常會就地自然孵化。
放歸前要植入識別芯片并野化訓練
2019年起,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開展規模化揚子鱷野外放歸,5年累計放歸揚子鱷1500條。目前,這些放歸的揚子鱷大部分已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并開始繁育后代。根據《2022年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22年5月,揚子鱷野外種群數量在1074條左右,野外種群數量和繁殖能力呈快速增長的態勢,揚子鱷野外放歸和物種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其實,安徽對揚子鱷的野外放歸可以追溯到2001年。2001年11月原國家林業局批準啟動“揚子鱷保護與放歸自然工程”,該工程為國家15個野生動植物重點拯救項目之一。
“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從2003年正式開始,第一年,我們試驗性地放歸了3條揚子鱷,之后的2006年到2018年,每年都進行了小規模的試驗性放歸,共計108條。”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負責人蔣宣清說,最初,他們在放歸揚子鱷的尾巴根部捆綁了無線電信標,不過,由于電池只能維持半年左右,信號搜尋也有一定的難度,之后改為衛星追蹤器。
那么,這些放歸的揚子鱷主要生活在哪里?活動規律如何呢?
“通過我們的監測平臺,能夠獲取揚子鱷的位置、環境溫度等信息。從目前搜集到的數據來看,大部分放歸后的揚子鱷都在放歸地點附近活動,也有一部分向外遷徙。”蔣宣清表示,向外遷徙的揚子鱷又分為兩種情況,有的遷徙后在外定居,有的則會返回放歸地冬眠,等天氣回暖后再外出活動。不僅如此,每一條揚子鱷的皮下都會注射一枚芯片,如同它們的“身份證”,包括性別、體重、體長、放歸地等信息。“在今后的巡查或救助工作中,只需要用讀碼器掃一下,就能讀取到這些信息,幫助科研人員判斷揚子鱷放歸后的生長情況、活動規律等。”
由于長時間人工養殖,怎樣保證放歸后的揚子鱷更好地適應野外環境?據了解,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宣城高井廟建立了揚子鱷野化訓練區,模擬野外揚子鱷生存環境,放歸前,揚子鱷都會在這里進行野外生存技能訓練,讓它們練習自主覓食、營造洞穴等。一次,保護區的巡護人員發現了一只2021年野外放歸的雌鱷,她剛產下一窩卵,這是她回歸自然后,次年產出的第一窩卵。“這證明了揚子鱷經過科學的野化訓練后,能夠適應野外放歸區的自然環境,也證明了棲息地生態修復工程的成功。”
保護區巡護人員發現了一條2021年野外放歸的雌鱷。(受訪者供圖)
蔣宣清告訴記者,通過對放歸揚子鱷的監測,科研人員發現,不同的野外種群之間交流并不多。在今后的揚子鱷保護工作中,他們將進一步擴大揚子鱷的野外生存空間,并建立起種群交流的“廊道”,為揚子鱷野外種群的穩定增長打下基礎。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