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江淮分水嶺上,將軍山渡槽猶如一架“長虹”飛躍平原之間,一頭接著萬佛湖,一頭連著萬畝沃野。今年71歲的徐德友在橋下經營一家小店,每天他都要凝望一會將軍山渡槽——50多年前,他也是萬千建設者中的一員,肩擔手抬,一同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壯舉。
千軍萬馬“會戰”將軍山
徐德友
將軍山渡槽位于六安市舒城縣張母橋鎮東崗村和金安區施橋鎮將軍山村交界處,橫跨豐樂河上,橋身有16孔,槽身長840米、寬6米、高2.9米,主要通過杭淠分干渠引用龍河口水庫水源灌溉輸水,溝通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
它的建設正是皖西地區治水方略的體現。
歷史上的皖西、皖中地區,飽經旱澇災害肆虐。淮河支流像扇子一樣,西部和北部水流平緩,但南部大別山區的淠河、史河山高水急,容易形成洪水。
六安地區每兩三年就有一次水患災害,百姓生活艱難、缺衣少食,要帶領人民走出生存困境,根本在“治水”。
1969年10月,隨著淠史杭灌區杭淠分干渠建設的推進,將軍山渡槽啟動建設。此后的兩年里,渡槽附近常常紅旗招展,“千軍萬馬會戰將軍山”的場面驚心動魄。
那年頭沒有大型機械,沒有工程車、起重機,沒有混凝土攪拌機,靠的就是一雙雙粗糙的手,一副副壓不垮的肩,一聲聲響徹云霄的勞動號子。
徐德友就是附近的村民,建設號角吹響后,全村的勞力都來了。“當時的工地真的是人山人海,我主要是負責挑沙。”彼時,只有18歲的徐德友干起活來渾身是勁。
“將近20米的高度,全靠人一擔一擔往上挑。”徐德友回憶,從早上日出到晚上日落,中午有40分鐘吃飯時間,其他時間全在挑沙,“一天大約要挑100個來回。”
“第一渡槽”澤被江淮大地
一天干下來,再強壯的漢子也頂不住。“最怕上下臺階時腿打軟。”徐德友說,最難的就是上下,需要踩穩了,步步生根,才能保證安全。
最忙的時候,三四萬建設者被分成多個小組,鍬挖肩扛板車推,夜以繼日三班作業。在夢想的感召下,沒有人喊苦累,沒有人提報酬,沒有人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退縮一步。
終于,1971年5月23日,將軍山渡槽迎來竣工時刻。那天,方圓數十里的群眾都扶老攜幼而來,共同見證這一“人定勝天”的奇跡。
“通水那天印象太深了!”徐德友回憶說,現場被圍的里三層外三層,當看到大船從渡槽揚帆通過,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我們的莊稼地終于有水了!”
徐德友家里還有11畝農田,這座當時的“中國第一渡槽”通水后,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得以貫通,淠河、杭埠河兩大灌區連成一體,包括徐德友在內的周邊百姓,都能不出家門用上干凈的水,農田也能有源源不斷的灌溉水源了。
不過,歷經50多年的滄桑,將軍山渡槽的橋墩和護欄飽含著歲月的痕跡。
2013年,渡槽通過除險加固項目,解決了分縫漏水、構建老損、抗震性差、槽墩基礎沖刷等問題。如今的將軍山渡槽可能無法再通行大船,但依然在當地生產生活、防洪等方面發揮著功用。渡槽通水至今,累計灌溉輸水達1581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面積大642.6萬畝,受益人口775萬。
渡槽一頭的高大橋頭堡上,鐫刻著一句簡短有力又極為深邃的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從貧瘠之地到魚米之鄉,將軍山渡槽依然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劉旸 余康生 攝影報道
編輯 蒙國銳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