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當年還是意氣風發的小伙,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今年84歲的六安市蘇埠鎮村民崔如森老人,至今還記得65年前淠史杭工程在橫排頭挖下第一鍬土的場景。作為淠史杭工程的第一代建設者,崔如森和萬千建設者一樣,把滿腔熱血投入到淠史杭,一生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崔如森
熱忱滿滿參與建設
6月27日,大皖新聞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六安市裕安區蘇埠鎮境內的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這里是淠史杭灌區淠河灌區的渠首。1958年8月19日,皖西兒女在此開挖了建設淠史杭工程的第一鍬土。
“我當時19歲,跟著十來個村民一起,來參加工程建設。”崔如森老人是六安市青山鄉人,青山鄉就在橫排頭的上游。
彼時,正是中國物資最為匱乏的年代。“聽說可以去橫排頭當工人,還有飯吃,當然要參加。”帶著鄉里開的介紹信,崔如森一行人乘坐小船趕到橫排頭。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了,上游壩子和下游壩子都建起來了,圍堰中間就是施工區,我被安排去抬土、抬沙、清淤。”崔如森清楚地記得,現場人雖然多,但秩序井然,“抬土的一個挨一個,這樣能快一些。”
人海戰術,在淠史杭工程快速推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資料顯示,1958年8月,六安專區史淠溝通航灌工程指揮部在渠首工地成立橫排頭工程指揮所,省建設廳從響洪甸水庫工地調行政領導和技術骨干組成史淠樞紐灌溉工程局,共同組織施工。承建單位為以響洪甸水庫施工隊伍為主體的省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程處橫排頭工區,有技術工人480人參加施工。負責渠首土、砂、石方工程建設的是來自壽縣、六安的民工,有7600多人,以及其他建設人員6600多人。
一心干活從不抱怨
淠河橫排頭以上來水面積大,這意味著,渠首工程許多項目必須搶在洪水之前完成。
從開工之日起,挖閘基、筑圍堰、挖引河、清基筑壩、截流堵口,以及建筑物主體工程施工,都環環緊扣。1959年6月,旱情露頭,六安地委和工程指揮部要求加快進度,決心首次引淠河水上崗抗旱搶種和保苗,指揮所帶領全體技工、民工和干部日夜趕工,工程建設始終處于緊張突擊狀態。
渠首工程需石料數量大、工期緊迫,自開工之日起,從左岸石山至兩河口以上,延綿二十里,有石之處皆戰場。
崔如森回憶,采石人麻索系腰,懸于山坡上,打眼裝藥,點炮炸石。當時炸藥和雷管等爆破材料供應十分緊缺,不得不大量使用土炸藥和火雷管,一經點燃,需立即松索著地撤離,但仍有人因此而不幸受傷。
炸出來的石頭,最重的有幾百斤。那時候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肩挑手抬。“我們就幾個人一組,把大石塊抬上竹排,再運回去。”
那年夏天非常熱,頭上是炎炎烈日,腳下是灼熱的砂礫,身上還有重擔,環境十分艱苦。但崔如森和工友們從不抱怨,“大家心里只有干活,讓干就干,不講辛苦!”
一次,崔如森正和幾個工友一起抬石塊,不料工具沒能撐住,石頭滑下正好砸到了崔如森的腿。
這是崔如森最嚴重的一次受傷,至今他的腳踝處還有明顯的傷疤。
心懷感恩憶苦思甜
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航拍圖
因為這次受傷,崔如森告別了建設一線。大壩完成后期,橫排頭成立了管理處,崔如森成為了水閘建設保衛股的一員,負責大閘的安全保衛工作。
1960年后建設完成,保衛股撤除,崔如森留在橫排頭負責水閘日常安全保衛,1969年作為骨干力量支援紅石嘴樞紐工程建設,負責竹木等施工材料的儲運。
1971年左右,崔如森又被調去總局負責倉庫管理與物資采購。“閘門里的啟閉機,都是我從河南鄭州運回來的。”崔如森記得,當時的啟閉機還是手搖的,現在已經被電動機械替代。
再次回到橫排頭,已是1981年后期,崔如森也從建設者變身為管理者,負責河西堤壩工程的管理。
每天到堤壩上走一圈,已經成為崔如森的習慣。即便現在已退休多年,他還是常常來到堤壩看看,回憶當年的建設場景。
橫排頭樞紐工程將淠河上游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三大水庫下泄水和水庫下至橫排頭壩上1130平方公里區間徑流攔截起來,引灌六安、巢湖、合肥三市的660萬畝農田。工程由土壩、溢流壩、沖沙閘、進水閘和船閘5部分組成,1960年基本建成。
如今的橫排頭已經成為景區,不僅有壯闊的水利設施,如畫的水天美景,景區還建起淠史杭工程展覽館,為淠史杭的功臣立起紀念碑,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紀念。
“以前沒水吃,要么挖井,要么長途跋涉去找水。”看著眼前流淌的淠河水,崔如森常和子孫們說起,渠首工程修好后,水直接送到家門口,直接送到了農田里,是淠史杭工程改變了沿河百姓的生活,這也讓他不禁感慨:“如果沒有當年建設的苦,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劉旸 余康生 攝影報道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