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23年6月25日是第33個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在全國土地日即將到來之際,為加強自然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6月21日至30日,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安徽省司法廳、安徽省法宣辦在安徽省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舉辦學習宣傳《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主題展覽。6月21日上午舉行了活動啟動儀式。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方成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及時出臺,為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保護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提供了法律指引和法治保障。
嚴守耕地紅線
安徽省堅持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連續22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三調”查明,全省耕地總面積8320萬畝,從全國第9位上升到第8位。
2021年,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安徽省財政廳聯合印發《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及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辦法,對成效突出的鄉(鎮)給予專項資金補償激勵,以調動各地保護耕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阜南縣實施“旱改水”項目,補充水田指標644.1861公頃、糧食產能指標690879.49公斤,新增耕地面積3.4959公頃。
馬鞍山市堅持以“小田變大田”為統領,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系統推進“農田四變”(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專項行動,探索有效保護耕地、多種糧種好糧的“馬鞍山模式”,找回耕地3.3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8.8萬畝。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經營主體改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村推進等方式,實施“小田變大田”5.93萬畝,建成一批“優質、集中、連片”的農業“一塊田”。2022年,實現糧食生產“十九連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6萬元,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60%。
低效、閑置用地盤活再開發
近年來,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堅持節約優先,深入落實全面節約戰略,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先后累計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12.33萬畝,處置閑置土地39.66萬畝,獲得新增建設用地計劃47.67萬畝。
2022年,安徽省以有償收購“標準地”掛牌的方式“騰籠換鳥”,安徽昕悅鑄造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地塊容積率由原先的不足1.0提高到1.3,盤活了存量低效工業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土地開發強度和產出效率明顯提高。
天長市工業鋁型材項目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由政府收回,重新組織出讓,完成新建廠房等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增加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地塊容積率由0.07增加到1.5。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協議收回工業低效土地,重新出讓給招商企業,實施“分段施工許可+承諾制+容缺受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現1個自然年度內供地、建設、投產。項目總計容建筑面積約11.7萬平方米(化工項目),建成為全球主要的高純金屬有機源和硅基電子特氣生產制造基地。預計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年繳納稅收3億元,畝均稅收超100萬元。
2022年安徽省全年處置閑置土地7.04萬畝。安徽格瑞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于2012年以招拍掛的方式取得了約160畝土地,地理位置優越,但因企業自身資金問題,未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投資建設,導致土地資源閑置。2021年4月,深業集團華東科技園在園區落戶,園區與深業集團簽訂了"標準地"投資協議,提前明確了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等,成功完成“騰籠換鳥”。
堅守生態底線 推進生態修復
良好生態環境蘊含的經濟價值和綜合效益,是人民群眾的長遠福祉,近年來,安徽省在堅守"生態底線"、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路上不斷求索。
實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綜合治理。至2022年,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已全部建成。同年,合肥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成為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
以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新階段,創新旅游業態,助力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根據《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修復的意見》(自然資規〔2019〕6號)和《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修復的通知》(皖自然資規〔2021〕2號)文件精神,嚴格落實國家、安徽出臺的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政策,盤活利用礦山廢棄土地資源。
薛家洼濕地生態公園
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的變化就是生態蝶變的典型寫照。薛家洼地區長江兩岸,原本有很多的固廢堆放廠、養殖場、民營企業、漁船作業,有廢渣堆積,還有部分工業的污染源、養殖場禽類糞便、生活用水直接排入長江,對整個流域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從2019年4月到2019年7月,馬鞍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將薛家洼周邊臟亂差的沿岸環境變成了美如畫。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