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10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花鼓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大皖新聞記者專程前往淮南市鳳臺縣,探訪了當地對“花鼓燈”的保護。
花鼓燈:淮河岸邊的“東方芭蕾”
6月6日上午,80歲的鄧虹從北京回到鳳臺,在家閑不住,又來到縣花鼓燈藝術團,看年輕的演員們排練節目,覺得有不合適的動作時,就會上去糾正指導,讓每個演員的動作都更加標準。
鄧虹退休后更加忙碌,經常到藝術團指導演員們排練。
花鼓燈曾受到周恩來總理高度贊譽
鄧虹出生于花鼓燈發源地之一的安徽省懷遠縣城關鎮,13歲考入鳳臺縣推劇團學習唱戲,后師從花鼓燈藝術表演大師、鳳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鼓燈)代表性傳承人陳敬之、花鼓燈老藝人李兆葉等名師,學習花鼓燈舞蹈,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繼承創新,成為鳳臺花鼓燈藝術表演領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和第二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鼓燈)代表性傳承人。
演員們每天都進行排練。
花鼓燈是集歌、舞、戲為一體的漢族民間代表性表演藝術形式,產生于安徽境內的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淮南、蚌埠、鳳臺、懷遠、潁上一帶,曾受到周恩來總理高度贊譽,被譽為“東方芭蕾”,也有“淮畔幽蘭”美譽。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花鼓燈起源時間在學術界尚無一致定論,但據《鳳臺新志》載:花鼓燈又叫紅燈、故事燈,歷史悠久,從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燈,主要流行在鳳臺、懷遠、潁上一帶,是一種優秀的民間舞蹈。
花鼓燈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有四百多種語匯和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意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動作內涵豐富。以前的花鼓燈表演多是廣場表演,且在夜晚花燈的照耀下進行,這也是花鼓燈名稱的由來。后來才發展到舞臺表演,使其更具觀賞性。
藝術團演員在進行排練。
花鼓燈的表演者一般是勞動群眾,隨聚隨散,演出后又回家種田勞動。正是因為這種深厚的群眾基礎,才使得花鼓燈得以長足的發展,成了淮河兩岸人民特別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2006年,花鼓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淮南最為亮麗的文化藝術品牌。
演員自己維修毀壞的演出服飾。
花鼓燈走出國門贏得榮譽
為解決非遺文化傳承中普遍存在的“人走技失”“后繼乏人”難題,將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鳳臺縣出資建了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和全國唯一一所以花鼓燈藝術為主要教學的鳳臺縣藝術職業中專學校,將“一團一校”作為文化大縣建設的重要抓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取得了實質性效果,連續多次被中國舞協命名為“民族民間歌舞之鄉”,被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花鼓燈演員們排練都非常認真。
“我們花鼓燈藝術團在國內舞臺上頻頻亮相,大放光彩。其中有五十多個作品和二十余人獲國家級、省級大獎,并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和花鼓燈專題片錄制的演出。藝校培養出2000多名學生輸送到南京軍區、天津藝術團、江蘇文化廳歌舞團等20多個文藝演出團體。”鄧虹說,藝術團還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進行作品創作,在不失傳統色彩的基礎上又添入了新的創新模式,代表性舞蹈《瞧這幫鼓架子》《千里長淮一條線》《蘭花嫂》《鼓鄉俏媳婦》《板凳龍》等還走出國門,演員們出訪新加坡、阿聯酋、美國、塞爾維亞、泰國、埃及等國家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演出,得到了外國友人的一致好評,看到年輕的演員們為國家贏得了榮譽,讓她感到很自豪。
花鼓燈演員在戴頭飾準備演出。
發揮余熱傳承傳統藝術
“2002年,鄧虹老師退休后,我們特意聘任她從事花鼓燈教學工作,鳳臺縣老年大學也聘任她擔任舞蹈系主任。”鳳臺縣藝術職業中專學校負責人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鄧虹還兼任鳳臺縣中老年健身協會等多個民間文藝團體的輔導教師。
記者了解到,作為花鼓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鄧虹退休后反而更加忙碌起來,她除了在家門口為繁榮鳳臺群眾文化工作繼續發揮余熱,還被上海舞蹈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等全國多個藝術院校聘任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
鄧虹根植于淮河岸邊這片沃土,癡迷于花鼓燈藝術,博采百家之長,融各流派之神韻。如今,她在傳承“陳氏流派”花鼓燈表演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走出了一條獨具個人特色的舞蹈之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自2011年起至今,鳳臺縣花鼓燈藝術團一直聘請鄧虹擔任該團的藝術顧問。在傳統花鼓燈元素的整理、提煉上,力求保護其原有的藝術風格,同時,在不失傳統色彩的基礎上添入創新手法,力求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指導與編創花鼓燈作品。
藝術團的演員們每天都要練基本功。
記者在鄧虹的手機里看到一個記錄,是她退休以后帶著徒弟們參加的重大演出活動和教學。其中,2022年3月,她前往鳳臺縣李沖回族鄉中心學校,商議“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學校增加延時課,從娃娃抓起,無償傳承花鼓燈(蘭花),有38名學生報名參加學習;2022年10月,她受邀參加淮南市第二屆重陽節詩會,表演花鼓燈獨舞節目《淮畔幽蘭》,讓更多人了解、熟知安徽花鼓燈的藝術形態。
演員們在排練花鼓燈。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通訊員 李聰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