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高考,從來不只是考生的事,也不只是考生家庭的事。這幾天,全社會都在關注高考,人們以各種方式為考生加油打氣,為考生家庭送上誠摯的祝福,也以最大的努力為高考保駕護航。
高考已經恢復47年了,總體上講,過了 “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階段,現在的成長路徑又是如此多元,為什么高考還有這么大的魔力?套用流行句式:“今天我們談論高考到底是在談論什么”?厘清這一點,對于考生,對于社會,都有著當下和長遠的交融價值。
提到高考,容易想到“讀書改變命運”。的確,在行經歲月里,無數人的命運因高考而改變。或許有人提出不同見解,但更多是基于個例上的感慨,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這也涉及到對改變命運的不同理解。
高考,不必諱言成績,更不能避言成績背后的汗水。求學道路上的艱辛,是任何詩化的語言所不能沖淡和遮掩的。世上固然有天資橫溢之才,但想要學業精進,想要成績拔萃,依然離不開“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古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奮斗是通向成功的最大捷徑,可能也是唯一捷徑。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歷經滄桑,雙鬢如霜,“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回憶起求學路,更是有著初心的萌動,那是真正奮斗的青春,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高考只有幾天,記錄在考卷之外的卻是“十年磨一劍”的堅持與付出。世界上,最難的可能不是奮斗,而是持續的奮斗。如果面前有一塊指示牌,明確寫著走過一段路,就能得到什么獎勵。只要獎勵具有足夠吸引力,付出不需要太長時間,大多數人還是會“咬牙”挺住的。可是,高考需要持續奮斗,不是說昨天多看了幾頁書,今天多做了幾道題,明天就一定會多考多少分。但大多數考生們還是在堅持,并且單純地相信付出會有回報。單純用在這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確實,固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跨入高校,尤其是名校大門,但起碼積累了知識,開拓了眼界,磨礪了意志,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埋下了無數可能。
這就是高考精神,首先是一種相信,相信知識的力量;其次是一種崇尚,崇尚奮斗的價值;然后是一種磨礪,磨礪奮進的品格。在光怪陸離的傳播語境里,“躺平”“躺贏”這樣的詞,經常撩撥著大眾神經。然而,一代又一代的考生,從來沒有放棄堅強、堅持、堅韌,始終證明著中國年輕人的向上、向善、向強。時間只不過是考驗,心中的信念絲毫未減,這種力量、價值、品格是可以伴隨一生的財富,這才是真正的“讀書改變命運”。社會對考生的祝福和護航,以及圍繞高考公平所做的努力,所體現的正是對人才的需求,對奮斗的認可,對夢想的尊重。
“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我們怎么辦?最根本的,還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戰略耐心,自信樂觀向未來,心無旁騖走好路,把定下來的事情做好,把能做的事情持續做好,就能掌握命運的主動權。
高考結束了,但高考精神不會過時,永遠都是時代剛需。今天,我們談論高考,同樣也是在談論高考精神,擁有這種精神可能比考了多少分、考上什么學校還重要。極致的拼搏,純粹的理想,希望不管經過多少年,我們都還是從前那個少年,面對再多艱險也從不退卻一往無前。 毛建國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