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李曉林是國內知名創傷骨科專家,去年十月,伴隨著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開診試運行,每周往返滬皖兩地看診成為了他的工作常態。
隨著長三角健康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蘇浙滬皖的互動合作越來越緊密,一個又一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醫聯體、專科聯盟陸續成立,長三角的醫療“朋友圈”不斷壯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如今,一大批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學專家往返于三省一市工作,為老百姓就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往返兩地看診成上海專家工作常態
“我的腰椎做了兩次手術了,還是兩腿沒有力量不能站起來,有什么辦法嗎?”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名醫工作室,59歲的患者楊吉選正在咨詢醫生,坐在輪椅上的他聲音微弱,臉上露出與年齡不太相符的疲態。過去兩年,他因為腿部和腰部無力,連續接受了兩次下腰椎手術,但術后恢復的效果并不理想。坐在他對面、為他看病的門診醫師,是國內知名骨創傷外科專家李曉林。
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六院安徽醫院)將于年內正式開診
去年十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開診試運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首批專家團隊李曉林、陳世文也正式入駐,這也標志著安徽省人民政府與上海六院合作共建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邁入實質性階段。此后,李曉林、陳世文等知名專家每周定期從上海前往合肥,看門診、做手術、參與業務研討。
經過將近半個小時的詳細問診、體檢和閱讀影像資料,李曉林合上了楊先生帶來的厚厚一摞檢查資料,判斷他下肢乏力不能站立的病因并不是下腰椎病變所致,立即給他開具了胸椎磁共振檢查。很快檢查結果出來了,李曉林發現患者胸段脊髓空洞癥和脊髓內水腫改變。他隨即來到隔壁診室邀請神經外科專家陳世文教授共同為患者會診。兩位專家分析病人癥狀同脊髓水腫有關,進而他們又請上海六院影像科為患者做了脊髓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MRA),發現患者有硬脊膜動靜脈瘺,這與患者曾經受外傷有關,并且會導致靜脈高壓引起脊髓空洞癥和脊髓水腫。在上海六院醫生們的幫助下,楊吉選順利進行了手術,目前身體狀況已有所好轉。
李曉林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周都有一半的時間在安徽工作,前來就診的患者中也不乏一些老面孔,陳曉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多前,陳曉因車禍發生了骨折,在當地醫院手術后出現了感染和骨不連且久治不愈,最后輾轉去了上海六院找到李醫生做了清創植骨手術,術后病情好轉逐步恢復。一個半月、三個月、半年……陳曉把復診的時間記在了筆記本上,生怕錯過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作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上海六院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因此預約、檢查的等待時間較長。“每次復診我和家人都要在上海呆上幾天,舟車勞頓不說,吃住行的費用確實比較高。”得知上海六院安徽醫院開診后,陳曉第一時間掛到了李曉林的號。
“這邊檢查速度很快,所有檢查當天就能完成,李主任對我的病情比較了解,根據骨骼康復的情況告訴我下一步如何進行康復訓練。”陳曉說。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版圖不斷擴大
李曉林坦言,蘇浙皖到上海六院就診的患者還是比較多的,其中安徽的患者占比達到10%~15%,多為疑難、復雜的骨傷骨病和骨腫瘤患者。
“對于嚴重的肢體損傷和復合傷患者來說,救治的時間越早越好,比如肢體離斷傷患者如果能在受傷6個小時以內接受治療,肢體存活率更好,發生感染、壞死等并發癥的幾率會明顯減小。”李曉林說,上海六院安徽醫院正式開診后,將大大縮短患者的救治時間,也會有越來越多高水平專家來到安徽工作,他們自己辛苦了跑的路多了,但廣大患者方便了跑路少了,讓安徽乃至周邊地區的患者在安徽就能享受上海六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知名骨科專家李曉林正在安徽醫院為患者看診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學科規劃管理處處長楊會志介紹,今年下半年,上海六院安徽醫院將正式開診。雙方將依托上海六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力量,以上海六院安徽醫院為載體,在現有的創傷系統疑難危重癥診斷治療的基礎上,不斷開展先進診療技術,逐步攻克創傷相關并發癥治療的技術瓶頸,推動管理、技術、品牌“三個平移”,逐步實現與上海六院同質化發展,建設成為國內一流高水平醫院,輻射長三角居民。
隨著長三角健康一體化的深入推進,蘇浙滬皖加強互動合作,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版圖正在不斷擴大。作為安徽首個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今年二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安徽醫院也迎來了正式開診。上海曙光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安徽醫院執行院長高月求表示,下一步將借助上海曙光醫院的強大醫療技術支撐與指導,陸續引進100項以上新技術、新方法、新項目,把安徽醫院建設成高水平的臟器纖維化類疾病中醫臨床診療中心。
記者從安徽省衛健委了解到,安徽目前已獲批六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其中四家和長三角其他地區高水平醫院開展合作共建,目前各項工作都在有序推進。
優質醫療資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如何讓優質醫療資源輻射更多的患者?除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之外,一個又一個醫聯體、專科聯盟、科聯體陸續成立,讓長三角地區的醫療“朋友圈”不斷壯大。通過互動,越來越多和高月求、李曉林一樣的高水平專家把頂尖的醫療技術輸送到長三角各地。
上海曙光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安徽醫院執行院長高月求每周在安徽坐診
在長三角專科聯盟框架協議下,中國科大附一院、安醫大一附院、省二院等牽頭成立省級專科聯盟25個。同時,安徽省衛健委統籌指導皖北八個市級醫院,選取41個薄弱、緊缺專業與滬蘇浙結對幫扶城市醫療機構建立協作關系,目前共有32個醫療機構以各種形式加強與對口幫扶城市之間的合作。
下一步,安徽在推進現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基礎上,將爭取和滬蘇浙高水平醫院深化合作共建,推進管理、技術、品牌“三個平移”,加快提升疑難重癥診療能力和水平。長三角各地也將不斷創新區域醫療合作模式,到2023年底,安徽將推動每個市與滬蘇浙成立跨省醫聯體、專科聯盟、科聯體等不少于10個。同時,以滬蘇浙結對幫扶皖北八市為重點,爭取滬蘇浙三甲醫院在皖北每個市重點幫扶一家市級醫院,每年互派醫療技術專業人才進行學習交流。
長三角健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引領下,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快邁向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備受矚目。
今年四月,2023年長三角醫學創新轉化峰會在安徽召開。就如何打通醫學創新轉化中的“堵點”、推動優質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中國科大附一院等長三角地區醫院的科管專家們展開對話交流。
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附一院院長葛均波作了《構建以臨床為導向的醫學創新體系》的專題演講。作為國內外著名心臟病學專家,葛均波長期致力于冠狀動脈疾病診療策略的優化與技術革新,創造了冠心病治療的多項“第一”。他對“心肌橋”的突破性發現,更是震驚了醫學界。
“醫生是創新的主體,我們鼓勵醫生在臨床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在會議間隙,葛均波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坦言,安徽此前和蘇浙滬在醫學創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為此他曾多次召集醫院的學科帶頭人展開討論,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醫學創新,醫院也會給大家提供平臺和機會。此后,醫院設立了首席創新官,采取一系列舉措支持、鼓勵一線醫護人員開展臨床轉化研究。
如今,醫院授權專利數量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在國內首個醫院創新轉化榜單“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中,排名全國第37位。葛均波相信,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布局下,蘇浙滬皖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相信安徽在醫學創新的道路上會穩步前進。
持續推動檢驗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
長三角兄弟省市越抱越緊,也加速了醫療資源融通共享的步伐。
日前,針對一名不明原因紅細胞增多患兒,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血液腫瘤專家團隊開展線上MDT會診。專家們就該患兒病情進行詳細討論,在明確患兒紅細胞增多原因后,對患兒開展了介入治療。記者了解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開診以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學術主任團隊全面進駐,新技術、新項目開展109項,填補安徽省內空白20項,關鍵醫療核心指標明顯增長。
近年來,安徽大力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長三角其他地區三甲醫院與省內醫院對接,匯聚長三角優勢專科專家資源,開展遠程醫療咨詢服務,提高醫療資源的共享利用率,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在加強衛生健康信息化基礎建設方面,安徽啟動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持續推動長三角區域檢驗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和腫瘤醫療數據共享應用。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