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全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登記名錄達1300余種,中國特有的“活化石”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在安徽,有許多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新物種接連被發現。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近日,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陳中正和他的團隊在安徽省又發現了3個哺乳動物新種,相關論文已完成投稿。這也就意味著,我省的哺乳動物“家族”有望再添新成員。
新發現:
安徽哺乳動物或有新種 相關論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地帶,跨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3個氣候帶和長江、淮河、新安江3大流域,境內山丘、平原、湖泊鑲嵌交錯,蘊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
201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陳中正來到安徽師范大學,現任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此前,安徽師范大學與安徽大學等合作單位在大別山發現了獸類新物種——大別山缺齒鼩,2022年年初,該物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動物學期刊《Zookeys》上,陳中正就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安徽省成為華東地區哺乳動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和最有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不過,陳中正告訴大皖新聞記者,相比于其他一些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安徽哺乳動物多樣性的研究相對滯后,許多地區的物種本底仍不清楚。此外,受限于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安徽哺乳動物的調查仍不充分,尤其是一些高海拔區域的多樣性仍不清楚。
近年來,陳中正多次帶隊深入大別山和皖南山區開展獸類調查,尤其關注一些前期調查薄弱的高海拔區域。“我們通常要背著帳篷和鍋碗瓢盆,在山上睡十天半個月都是常事。”陳中正說,經過長期駐點調查,5年來,他的團隊與安徽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安徽省發現2個哺乳動物新種,分別是大別山缺齒鼩和黃山豬尾鼠,以及3個安徽省獸類新紀錄:臺灣灰麝鼩、侯氏猬和紅耳巢鼠。近期,陳中正和他的團隊在安徽省又發現了3個哺乳動物新種,相關論文已完成投稿。
“安徽省獸類的調查與分類整理工作在上世紀70—90年代就已開展,其中,1990出版的《安徽獸類志》共記載安徽省有哺乳動物96種。”陳中正說,近些年,我國小型獸類的分類與系統發育研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 大量小型獸類新種和新紀錄種被發現,一些屬和種的分類地位發生了改變。“安徽省哺乳動物很多物種的分類地位需要重新厘定,多樣性急需開展進一步調查和研究,物種發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新動作:
今年啟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2022年3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持續推進以大別山、黃山—懷玉山(安徽境內)兩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的全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初步構建省級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
目前,生態環境部和江浙等先進省份都在積極、系統地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和評估工作。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全省將分批次開展調查工作,2023年先在大別山、黃山—懷玉山兩個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22個縣區和合肥市肥西縣啟動調查工作,至“十四五”末實現全省縣域本底調查全覆蓋。
通過本次調查,將基本摸清全省重要區域縣域內生物多樣性分布以及保護狀況,尤其是珍稀瀕危物種和重點保護物種的種類、分布、數量、生境等現狀。同時完善區域物種名錄,形成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并評估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受威脅狀況及影響因子,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建議。
新成效:
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超過1000條
近年來,我省連續開展了大規模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并在揚子鱷保護繁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據介紹,我省著力改善野外揚子鱷生存環境,生態修復核心棲息地263公頃,進一步擴大了野外揚子鱷適棲范圍。加大科技投入,保護區GIS監管平臺如期建成投入使用,運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科技設備提升保護監測水平。持續開展揚子鱷野外放歸和野外種群資源調查工作,根據調查數據分析,目前我省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2022年,監測到野外揚子鱷產卵26窩602枚,孵出幼鱷372條,再創歷史新高。
做好揚子鱷野外種群保護復壯的同時,我省不斷加強揚子鱷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和繁育設施的建設。揚子鱷繁育中心目前建有飼養池73個,繁殖種群養殖塘口12處,年繁殖能力在1000條左右。2021年,為探索揚子鱷就地越冬飼養模式,投入資金1600多萬,建成約2.39公頃、容納2000余條成年揚子鱷就地飼養越冬的基礎設施。
新數據:
安徽境內外來入侵物種共283種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系統、生境及物種帶來危害,損害農林牧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跟據歷年來調查及相關資料不完全統計,安徽境內外來入侵物種共283種,較為常見構成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有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花生(空心蓮子草)、福壽螺、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病等。
我省強化源頭預防,截獲進境植物疫情共143批次,非貿渠道截獲外來入侵物種共計26種,依法依規辦理境外引種檢疫審批。同時加強科學防控,制定我省草地貪夜蛾、加拿大一枝黃花、松材線蟲等防控方案,開展“一種一策”精準治理。2022年,全省加拿大一枝黃花共鏟除17.8萬畝,防治美國白蛾942.6萬畝次,集中清除松材線蟲病死松樹140.1萬畝。
此外,大皖新聞記者也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2年,人民法院依法審結涉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件999件,檢察機關起訴涉嫌破壞生物多樣性犯罪案件703件、辦理公益訴訟案件756件,省公安廳創新“打擊候鳥犯罪研判模型”被公安部在全國推廣,全省打擊、防范破壞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的整體合力逐步形成。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