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這是郁達夫對夜泊新安江的描寫,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5月14日,2023“中國式現代化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走進黃山屯溪,當晚,記者坐船夜游新安江,微風拂面,兩岸的風景不停變換,恰似‘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一般愜意。
新安江夜景。
孕育“新生”的成熟旅游景區
早在2013年,集旅游觀光、文化品味、生態體驗為一體的新安江濱水旅游景區即已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區充分利用新安江兩岸優質景觀資源,積極打造以“游新安江,品徽文化”為主題的精品水上旅游觀光產品。沿著景區規劃的水上游覽線路,可欣賞包括“林廊清影”、“徽州照壁”、“孫王閣”、“尤溪古渡”、“湖邊古村落”、“屯浦歸帆”、“屯溪碼頭”、“濕地棧道”、“壩址廣場”、“摩崖石刻”在內的新安十景。
如今,在新安江畔,一條傳承老街文脈的“新街”——屯溪河街,正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光芒。夜幕降臨,各式各樣的街景商亭、充滿創意的燈光裝飾、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新穎別致的文創小店競相綻放,街區隨處可見攜手漫步的情侶、酒吧聽歌的閨蜜、打卡拍照的游客,讓人感覺仿佛置身于北京的“后海”。
屯溪河街2022年10月1日正式開街。
實際上,實施品質提升改造后的屯溪河街于2022年10月份才開始開街運營,它將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創新、發展,繼而將這種文化創新帶進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當中,與老街形成里靜外動、里雅外俗、里文外潮、里保外拓的商業生態圈,推動老街商圈輝煌再現。
屯溪河街街景。
卓有成效的“新安江模式”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新安江發源于休寧六股尖,是安徽省僅次于長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浙江最大河流錢塘江的正源,安徽段每年平均出境水量占下游浙江千島湖入庫水量近70%。
2012年,浙皖兩省實施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試點以來,兩省積極溝通協商,聯合編制規劃,強化精準保護,完善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工作機制,構建起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統一協調的應急處置體系。同時,上下游在生態環境共治、交通互聯互通、旅游資源合作、產業聯動協作、公共服務共享領域等方面不斷深化區域協同發展。
來自黃山市政府官網的權威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0月份,黃山市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535萬畝,退耕還林107萬畝,全市森林面積達1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77.4%提高到82.9%,實現以“萬畝林海”涵養“一江清水”。累計關停淘汰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2個,優化升級項目 510多個。中央及皖浙兩省累計撥付補償資金57億元,但黃山市累計投入206.95億元,實施新安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325個。跨省界斷面水質更是連續10年達到皖浙兩省協定的生態保護補償考核要求,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帶動了千島湖水質同步改善。
在試點開展的第11年頭,卓有成效的“新安江模式”,其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已在全國多個流域和省份復制推廣。“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黃山市委書記凌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深做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共同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