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民日報報道 在安徽,農民下載一款名叫“裕農通”的手機App,就可以在網上操作完成貸款融資、土地流轉、農資采購、產品銷售、專家咨詢等便民服務。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與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合作打造的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則是這款App運轉的“腦中樞”。它把行政端、農戶端、平臺駕駛艙、基礎數據庫聯為一體實現全線上運行,引駐了中國銀行等8家金融機構,通過對數據統一調度、分析研判、集中呈現,構建了覆蓋政府、農戶、農企、村集體的全場景服務生態。截至去年底,“裕農通”平臺注冊用戶達76.8萬戶,授信金額227.72億元、貸款余額189.21億元。
懷寧藍莓、當涂河蟹、灣沚油菜、太湖黑豬等都是安徽“一縣一業”的代表產業,一產小有名氣、初有規模,但如何延長產業鏈、完善利益鏈、提升價值鏈,把地方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則需要龐大的資金做支撐,需要有全周期的金融服務做保障。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會同財政廳、農擔等協同支農,圍繞24個縣區的主導產業,引導配置金融要素資源。截至去年底,為全省的15個產業鏈量身定制農業融資擔保方案,為產業鏈擔保產業項目1903個、發放貸款13.2億元。
讓金融機構投資三農且“有利可圖”。安徽正通過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五位一體化”的金融創新,破解農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推進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
設計創新,開農口設立“金融辦”先河
3年前夏天的一個中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思索良久。他把分管副廳長、計財處負責人召集到辦公室:“當務之急要成立廳農村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內設金融辦(掛靠計財處)?!闭f干就干,當即抽調精干人員組建工作專班,由此成立了全國農業系統及安徽省非綜合部門唯一設立的“金融辦”。
回想2020年的這一幕,盧仕仁深有感觸:“之前,農民‘貸款難、貸款貴、貸款慢’是不爭的事實,銀行有大量的資金又放不出去。主要是因為雙方信息不對稱,農民及農業企業信用不完善,農業主體缺乏有效擔保物和抵押物,農業信貸缺乏風險分擔及補償機制。農村金融服務還存在農業保險服務精準性、充分性不夠,政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等各種問題。所以決心設立金融辦,下大力氣探索‘政銀擔險投’合作機制。”
金融專班改變了三農發展過度依賴財政資金投入的局面,更多地運用市場的邏輯謀事、資本的力量干事?!稗r業農村部門須主動作為,才能推動金融支農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軌道?!卑不帐∞r業農村廳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專班立足“雙向紐帶”職責工作定位,系統謀劃好“金融+”頂層框架設計,建機制、搭平臺、暢渠道,與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相關部門建立了常態化的工作對接機制,與24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簽訂了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并分別建立了專項業務對接及工作調度機制,牽頭設立了省級金融支農協作聯盟,組織開展系列金融專項行動,構建了金融支農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工作格局。
機制創新,橫向縱向工作聯動
在省農業農村廳金融辦的小黑板上,記者看到最新一周工作任務清單:“跟蹤落實3家銀行、保險課題研究任務、實施全省農業供應鏈金融專項行動、研究農業投融資項目儲備庫建設工作……”密密麻麻地一共寫了11項。
“破解農業融資難問題,以前是用純商業化的單一思維方式去解決,未能找準堵點、痛點和難點?;谵r業農村特殊背景,應當將農村金融服務定位為準公益性服務產品,必須賦予政府引導、政策支持,改革現行的體制機制,幫促達到商業化運行的條件,這就是國家出臺政策性農業保險與政策性農業擔保政策的緣由。通過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五位一體化的‘組合拳’進行金融支農創新才能打破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金融辦負責人坦言。
“五位一體”究竟是個什么概念?過去,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金融服務處于碎片化、無序化的狀況,不能有效協作分工,缺乏合理資源配置,難以形成工作合力。現在,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五個部門通過協作聯動機制,突破現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統籌政策資源、市場資源與金融資源,綜合運用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有機疊加各類金融服務產品,集成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強化提升政策協同與產品疊加效應,加速實現農村金融服務集約化、規?;?、精準化,逐步形成橫向協作、上下聯動的整體工作格局。農業農村部門的介入發揮了助推劑、黏合劑、催化劑作用,既能充分調動各金融機構服務的積極性,也能優化組合各類金融服務產品,適度降低經營成本和業務風險,最終實現政府得民心、金融機構得發展、經營主體得實惠的共贏局面。
經過一年多的醞釀,2021年8月,首家“五位一體”的鄉鎮級農村金融綜合服務中心落戶金寨縣果子園鄉。銀行、擔保、保險等機構紛紛入駐,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金融服務。從事果樹種植的家庭農場主金樹浩是受益的農業經營主體之一。他告訴記者,創業不久就碰上了新冠疫情,正為資金犯愁,沒想到正逢鄉鎮農村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成立,授信、申報3個月就拿到了200萬元的貸款資金。這樣便捷、大額的貸款放在以前不敢想象。可沒有這筆資金的及時“解渴”,他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產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精準直達
有資金、有需求,接著就是怎么貸的問題。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金融服務必須要改變傳統信貸方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優化整合數據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實現便捷化、精準化、集約化、規?;?,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多元化、多層次、高標準的各類金融服務,這成為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基金等部門機構進一步思考的新課題。
從2021年春耕期間開始,安徽16個產糧大縣的農民,拿著手機打開支付寶,在自家種植糧食的地里走一圈,衛星遙感技術就能準確識別土地的農作物種植情況,測算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交額度與合理的還款周期。農民不僅可以通過手機申請春耕貸款,通過后還可獲得長達60天的免息貸款,覆蓋整個春耕時節。農民圈出的地塊是否準確,則可以通過農戶在農業農村部門登記的土地流轉、農業保險等數據進行交叉驗證。這款由浙江網商銀行創新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產品強化金融科技賦能,運用數字技術及大數據,研發出“310”(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線上信貸產品,為小微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純信用、純數字化的貸款服務。截至2022年底,已在安徽省101個縣區落地,累計發放涉農貸款超2900億元,涉農貸款余額297億元,惠及192萬小微農戶。
通過手機“掃個碼”,農戶就能貸到款。安徽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公司創新開展“黨建引領·碼上辦”。改變依賴銀行推送傳統路徑,放大“碼”的功能,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主動觸達、零距離服務,提升擔保服務針對性、時效性。截至2022年底,共掃碼準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282個,擔保授信140億元,實際落實15326個項目、放款67億元。
在來安縣、樅陽縣開展高標準農田保險創新試點,國元保險安徽分公司創建“事前評估+事中預防+事后修復”三位一體的工程質量保障新模式。主要保障建設工程在竣工合格驗收之后,正常使用階段發現質量問題的維修責任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竣工驗收后,工程在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下遭受的損失。保險保障范圍主要包括保險標的在使用過程中因工程質量潛在缺陷或存在安全隱患,發生損毀、盜搶、故障等,保險機構按照合同約定組織相關機構或人員進行修復,并支付修理、加固或重置等費用。截至2022年底,2個試點縣在4個鄉鎮落實高標農田保險4.42萬畝,承保期限10年。
越來越多服務三農的金融產品不斷迭代開發,加速攪動了安徽金融支農的一池“活水”。
渠道創新,擴大農業農村直接投資
市場不缺熱錢,只缺好的項目。安徽省積極發揮政府性引導基金杠桿撬動作用,讓優質農業項目與資本熱錢對接。2018年以來,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對口管理的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注冊資本28億元),聯合社會資本設立區域及行業子基金9個,募資到位41.29億元,采用“產業+基金”“基地+基金”“直投+間投”等模式,重點支持優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2022年底,累計投資43個項目、39.14億元。同時,農業農村廳正在按照安徽省政府統一部署要求,加快組建100億元規模的省綠色食品產業主題基金(暨省鄉村振興基金),現已通過公開遴選方式確定國元股權為母基金管理機構,省政府已審定批復下達母基金設立方案,正在積極籌措各方資金,辦理基金備案登記手續,同步做好子基金設立準備工作,擬于6月份正式注冊運營,完善構建農業投資母子基金(300億元規模)體系,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依托安徽省區域股權市場,加快農業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從“農業板”掛牌企業中遴選培育100家優質企業組織實施“金種子工程”,綜合運用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通過業務培訓、規范輔導、品牌提升、融資對接等精準孵化培育,推動企業股權有序兼并重組,打造農業行業領軍“頭雁”標桿,步入“北交所聯合基地”快速通道,實現“農業板”掛牌企業轉板升級上市。截至2022年底,“農業板”累計掛牌企業2275家,為845家企業提供72.71億元,融資覆蓋率達38.34%,戶均融資額857萬元。
這些幾何等級放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未來將匯集在安徽省農業農村部門想做的大產業、大項目中去,加速實現安徽做大做優做強農業產業的終極目標。
最新一組數據顯示,安徽涉農貸款連上臺階:2020年達1.61萬億元、2021年達1.83萬億元、2022年達2.18萬億元,其中2022年年增長19.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4.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涉農貸款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農業保險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達90%,保費總規模由33億元增長到61億元,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由869億元增長到1931億元,財政資金引導和使用效果放大44倍,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深度1%(實際1.8%)、密度500元/人(實際750元/人)指標任務;政策性農業擔保發生額由35.9億元躍升至152.42億元,在保余額由43.1億元躍升至180.83億元,均實現翻兩番,項目發生數由7265個躍升至4.1萬個,在保項目數由9255個躍升至4.96萬個,均實現增長超5倍,遠超全國農擔體系平均水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