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安徽堅定創新驅動,實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實現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去年底,《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在北京正式發布。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攻關核心科技,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成果轉化的源頭是科技創新。
近年來,安徽舉全省之力建成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催生出更多“從0到1”原創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實現并跑領跑。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等“國之重器”相繼問世。“九章”“祖沖之”號系列量子計算原型機成功研發,深空探測實驗室也落戶安徽。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19.2平方公里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形成已建、在建、擬建的“3+4+N”大科學裝置集群化發展格局,數量居全國前列。“人造太陽”不斷刷新世界記錄,11項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合肥科學島上的EAST裝置(“人造太陽”)
安徽還建成認知智能實驗室等“國字號”創新平臺216家,省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34家,在全國率先組建4家創新聯合體,催生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鐵基高溫超導體、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等3項重大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累計10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同時,安徽構建強鏈補鏈延鏈重大科技攻關體系,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動態存儲芯片等重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全色激光投影、仿鵝絨結構高保暖材料等成果閃耀北京冬奧會。
加快成果轉化,勇當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舉辦中國(安徽)科交會、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打造“羚羊”工業互聯網科產平臺……安徽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科技經濟融合的關鍵環節,推動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躋身全國十強省。十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9%,占比規上工業增加值45.7%,較2012年提升10.9個百分點。
企業是創新主體地位。目前,安徽建有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13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30家、眾創空間219家,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培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機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長了5.5倍,位居全國第8位。
安徽還打造“科大硅谷”“中國聲谷”等產業集聚地,集成電路等4領域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3位。
深化制度改革,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要促進成果轉化,必須深化機制體制改革,營造更好的創業生態。
從合蕪蚌示范區政策先行先試,到全國首個省級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安徽體制機制創新不斷誕生新成果。
安徽完成首輪全創改試驗,“編制周轉池”“專利權融資”“區域科創板”等13項“安徽經驗”在全國推廣復制。同時,首創“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股權激勵”模式被國務院發文推廣。
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試點,最大限度賦予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等,使科研人員創造的價值得到合理回報。
大力推動科技金融融合。建成全國首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科技融資擔保體系。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謀劃設立150億元的基金群,支持高校師生、人才團隊和新型研發機構早期科技成果轉化,投資損失容忍率最高可達80%。依托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已累計設立子基金13支、總規模超31億元。
吸引社會資本,壯大風投創投市場主體
為了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在安徽投資創業,促進我省創新創業資本蓬勃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安徽省政府印發了《支持風險投資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希望培育更多風投創投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我省風投創投市場主體規模。
安徽推動風投創投機構搶占發展制高點,重點聚焦高科技領域和未來產業、聚焦新興產業固鏈強鏈延鏈補鏈、聚焦“四新”經濟發展等,提出引導風投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科技、助推風投創投機構高質量發展等舉措。
風起江淮,科創未來。安徽將繼續高舉創新大旗,在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安徽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征程中作出新貢獻、再創新輝煌。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