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逐漸融合發展。其中,短視頻自媒體的普及讓群眾接收法律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但部分普法信息真假難辨,可能導致群眾錯聽錯信,引起矛盾糾紛。這不,日前發生在金寨縣的一起民間借貸案在執行送達過程中,被告人因聽信短視頻說借條三年就過期并斷定送達人員是騙子。大皖新聞記者4月8日下午了解到此事發生和調解詳情。
原來,早在2018年,該案被告王某因做生意周轉需要,向好友李某借款5萬元并出具借條,約定一個月內還款,不過其逾期未還。李某直到2023年才將王某起訴至金寨縣人民法院金融巡回法庭。該法庭立案后,依法對王某進行電子送達。不過,被告人王某卻表示他在短視頻上看到“某某大律師”說過借條過了三年就失效了,這筆款他不用還,并斷定送達人員是騙子。
該案法官得知送達情況后,積極聯系王某并耐心地對其釋明:民法典規定民間借貸的訴訟時效為三年,本案中雖然借款的時間已經過了三年,但是雙方之間的微信聊天記錄可以證明李某在借款到期后多次向王某催要,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應重新計算,現在起訴要求還款沒有超過訴訟時效。最終,王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聯系李某簽訂還款協議,并與李某一起共同向法庭申請出具調解書。
法官提醒說:民間借貸糾紛是基層法院常見糾紛,當事人對于訴訟時效了解較少,部分短視頻博主因自身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或單純為了流量,用夸張的標題對部分法律知識掐頭去尾的進行所謂的“普法”,希望廣大群眾多關注官方渠道的短視頻、普法信息。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通訊員 翁仕娟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