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晚報報道 3月31日,安徽省地方標準《城市“15分鐘生活圈”建設技術指南》形成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有望破解全省居住社區建設管理難題,優化市民社區生活服務品質。
街區:
通過“圍墻透綠”等方式
增加開放界面
在街區建設方面,本次征求意見稿提出社區生活圈內應形成“小街區、密路網”結構。其中,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15分鐘生活圈”內新建街區面積不宜超過4公頃、街區長度不宜超過250米,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的城市“15分鐘生活圈”內新建街區面積不宜超過3公頃、街區長度不宜超過200米。
同時,應積極推廣街區制,鼓勵開放式街區的建設。道路間距超過200米的商業商辦或公共設施街坊,建議因地制宜增加公共通道或開放已有公共通道,避免街坊過大,影響路網通達性。老城區打通道路系統微循環,以網格化、小尺度的道路劃分城市空間,豐富城市微路。控制封閉大院或門禁小區的規模,通過“圍墻透綠”等方式增加住區開放界面。
出行:
鼓勵設慢行道
通往有趣公共景觀節點
征求意見稿提出,依托“15分鐘生活圈”,構建由城市道路、綠道、街巷、公共通道等組成的高密度慢行網絡,實現通暢順達、尺度宜人。居住社區的步行通道間距宜為100-180米,公共活動中心區與交通樞紐地區,步行通道間距宜為80-120米。鼓勵設置通往或朝向有趣公共景觀節點的慢行道。
生活圈內優先保障步行空間,除不設輔路的快速路外,應設置具有一定寬度且連續不中斷的步行道,以保障行人路權及安全。在老城街道改造時,步行/騎行空間不足的路段鼓勵通過削減機動車停車位、減小交叉口路緣石轉彎半徑等方式保障空間。城市更新地區可通過開放內部或增加街巷、設置空中連廊和地下通道等方式織密慢行網絡。
空間:
社區場地實現全齡友好建設
征求意見稿提出,社區內場地實現全齡友好建設,營造舒適優質公共配套空間。
重點關注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近距離步行要求,在5分鐘圈層上盡量布局幼兒園、公園、養老設施以及菜場等老人兒童使用度較高的設施。
基于日常活動特征,將高關聯度的設施以步行尺度鄰近布局,分別形成以兒童、老人以及上班族為核心使用人群的設施圈。如60-69歲老人日常設施圈以菜場為核心展開,同綠地、小型商業、學校及培訓機構等鄰近布局。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吳奇
請輸入驗證碼